|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青岛道观 > 遗迹遗址
 
 
风雨飘摇写书亭
提起崂山道士,人们就会想到蒲松龄。蒲松龄与崂山道教有缘,使他俨然成为崂山道士的形象代言人。不过说起来,蒲松龄倒还真与道教有缘呢!这要从他的名字说起。道教追求长寿,而蒲松龄名就叫“松龄”。道教信仰神仙,而蒲松龄字就叫“留仙”。有道教信仰而不出家的人称为居士,而蒲松龄的号,就叫“柳泉居士”。你说是不是跟道教有缘呢?尤其是,蒲松龄号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以毕生精力完成的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的《聊斋志异》一书中,又有相当多的篇章是跟道教题材有关的。满腹才华却功名无望的蒲松龄一世清贫、半生奔波,本来没有多少机会和盘缠供他游山玩水,但他却在三十二岁时(康熙十一年1672年)受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等邀请共游崂山,从而跟崂山结缘,于是就有了脍炙人口的崂山题材的《崂山道士》、《香玉》和《成仙》等名篇传世。 蒲松龄是清初山东淄川人,因为他的书斋叫“聊斋”,所以世人又称呼他“聊斋先生”。他才华横溢、多才多艺,对很多领域都有所涉猎。十九岁应童子试时,就曾创造过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的最佳成绩。主考官是当时爱才如命的大文学家施闰章,于是乎,大笔一挥,蒲松龄就成了“山东秀才第一名”。县、府、道三试第一以后,蒲松龄名气很大。他踌躇满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一步求取功名的道路,下一步要考举人了。史料记载,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竟然全部落榜!康熙二十九年秋,蒲松龄51岁时,又一次科考失利,才在妻子的劝说下最终放弃了仕途之路。直到他七十一岁时,才被破例补为贡生。所以蒲松龄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古稀秀才”了。为生活所迫,蒲松龄曾在30岁时,应江苏宝应知县、同乡好友孙蕙的聘请,去南方做了两年幕僚。其后回到老家,主要是在淄川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四十余年,直至七十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蒲松龄 32岁时,应同乡缙绅高珩、唐梦赉等人的邀请和资助游览齐鲁山水,东游鳌崂,西登泰岱。崂山和泰山,也就成为蒲松龄唯一去过的两处名山。在崂山,他们住宿于修真观、上清宫和太清宫等地,登临八仙墩等崂山名胜古迹,并且非常幸运地看到了海市蜃楼。蒲松龄还专门为此创作了《崂山观海市歌》以记其事。由于崂山当地乡民信奉狐仙,可以想象蒲松龄应该在崂山搜集了大量的狐仙素材,充实到他的《聊斋志异》中。 也许是崂山的空灵和飘逸之气,以及数不清的超凡脱俗的仙真传说打动了蒲松龄,暂时冲淡了他心底炽热的仕途情结吧,在游崂山白云洞时,蒲松龄兴之所至,随口吟出了一首七律《白云洞》诗: “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一去白云留。 愿叩柴扉访遗老,不登朱门拜公侯。 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 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 从这首诗的意境来看,蒲松龄好像是忘却了仕途之路,有了一些淡泊功名的念头了。可是让我们想象不到的是,刚刚说完“不登朱门拜公侯”、“但做沧桑一嘹鸥”的蒲松龄,一回淄川就迫不及待参加了秋季的科考,换来了人生中的又一次失败。
上一篇:不一样的《崂山道士》    此项是最后一篇了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