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明见
“明霞奇胜处,山海势平分。有石皆含水,无峰不住云。
洞天幽以徂,竹木修而纹。笑问燕齐客,神仙或是君?”
清光绪翰林院编修庄陔兰之《明霞洞》诗,为历来描绘明霞美景最为传神者。尤其是“有石皆含水,无峰不住云”,更是道出了明霞洞之神韵。何谓明霞?朝晖夕阳、彩云生辉谓之霞。屈原《楚辞·远游》曰:“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潄正阳而含朝霞”,朝霞也;毛熙震 《浣溪沙》词曰:“绮霞低映晚晴天”,晚霞也。霞之一字,素与仙道有缘。《云笈七签》卷一○七曰:“潜光隐曜,内修秘密,深诚所诣,远属霞人”,霞人者,仙人也。故道巾称霞巾,道服称霞衣,同道中人称云朋霞友......。而明霞洞,地处群峰攒簇之中,藏云纳气之所。朝旭夕阳,染红飞云流雾;天半朱霞,宛如绮散罗飘,华丽非常,故号称明霞散绮,为崂山十二景之一。当年李白、吴筠畅游崂山,“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吸纳吞吐的,想必就是这明霞洞的天半朱霞吧。
明霞洞本为上清宫别院,于金大定二年(1162)开凿修建成庙宇。金大安三年(1211年),丘处机游上清时曾为明霞洞题写洞额。元代始在洞右侧建成斗母宫,故名斗母宫。元泰定年间,李志明重修上清、创建聚仙庵之后,便隐居于明霞洞二十五年,问道者络绎不绝。自明代起斗姆宫更名为明霞洞,永乐年间,高道张三丰隐居于此,玄真洞是其遗址。明清年间,明霞洞沦为僧道杂居之所,成为崂山道观中为数不多的僧道杂居轮流住持的场所。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陈沂所作《崂山记》中记载,明霞洞“陡峭攀绝,僧垂木阶下,乃援而升”,“左有佛宇僧庐”等句。明末清初黄宗昌《崂山志》亦记载:“明霞洞,上如厦,石之环列若堵,户牖皆天成也,佛宇僧舍居左右,有石蹬数百级乃上,观海色清澈,恍度越天际矣。”均有佛教徒存在的记载。之所以出现此种现象,可能与金山派始祖孙玄清早年曾有段从佛的经历有关吧。
孙玄清,号紫阳,又号金山子、海岳山人,明山东寿光人。幼年双目失明,遂出家为僧。嘉靖初,孙玄清辗转来到崂山明霞洞,弃释入道,拜明霞洞道长斗篷张为师,成为全真龙门派第四代传人,创立全真龙门支派金山派,为金山派始祖。明霞洞遂成为金山派祖庭。嘉靖三十七年(1558)应诏进京,被敕封为“护国天师府左赞教主紫阳真人”,并奉旨重修上清、明霞,于明霞洞建成三清殿。其时,上清宫与明霞洞混为一体、连成一片,达到有史以来的巅峰状态。
清康熙年间山洞因遭雷雨而塌陷,大半陷入地下。清末又增建建观音殿,亦遭暴雨山洪坍石而被砸毁,再未修复。解放前夕,明霞洞殿堂逐渐残败,1956年,青岛市政府拨款对其进行修缮。文革期间神像、文物等被毁,房舍由青岛药材公司使用。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明霞洞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青岛市道教协会筹集资金进行修缮,改奉玉皇大帝,并于1992年9月21日,对神像举行了开光仪式。2009年,由青岛市道教协会筹款恢复重建成斗姆殿。
千年来,明霞洞虽命运多舛、一波三折。但因其坐落于山腰之上,视野开阔,四周群峰攒簇、沟壑纵横、流水潺潺、云雾缭绕,更因明霞散绮闻名遐迩,不失为修真养性的灵宅仙窟。诗曰:
攒簇群峰藏古洞,岩高壑深对空濛。
天半朱霞散绮罗,石上清流响淙淙。
无尽骚人遮望眼,多有高真隐仙踪。
此地即可餐紫霞,何消万里觅蓬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