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玄门风范 > 玄门轶事
 
 
鹤山始祖徐复阳仙迹记
                                   文  高明见
  鹤山是崂山的余脉,位于崂山北麓、即墨境内。山并不高,最高的西峰也仅有220.3米,但是鹤山的名气却不小,曾一度盖过了崂山。古人说,泰山虽云高,不及东海崂。而崂山最秀者,则首推鹤山。因此,历代文人墨客,皆以“游崂山不游鹤山乃为憾”,说什么“游崂不游鹤,非游也”。至于为什么称为“鹤山”,则有两个说法:
  其一是,在鹤山遇真宫上方,有一天然石崮高约10米,形貌酷似一只回过头来梳理羽毛的仙鹤,气定神闲、悠然自得,古人为此景取名叫做“栖鹤梳羽”,被尊为鹤山诸景之首。鹤山也就因此石而得名。
  其二是,在鹤山三真殿前,您如果举起双手,用力击掌,就会听到仙鹤用天籁般的鸣叫回应您。更神奇的是,大人击掌就会出现大鹤的鸣声,小孩击掌就会出现小鹤的叫声。此景叫做“招鹤回鸣”,堪称世界之谜,绝世无双。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鹤山虽不高,名气却大得很呢!自宋代嘉定元年创建遇真庵以来,住过的的神仙高道也不在少数,象长春真人邱处机、崂山高道李来先等都曾在此居住修行。当然,鹤山最有名的“仙”,非徐复阳莫属!因为他才是崂山道派“鹤山派”的开派祖师。
  说起这徐复阳,那可真是一个传奇人物!徐复阳这个名字,并不是他的俗名,而是他的师父为他起的道名,属龙门派十四代弟子。徐复阳的修道经历,极具传奇色彩,至今仍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
  (图31)徐复阳,字光明,号太和子,又号通灵子,明代莱州府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成化十二年(1476年)二月十四日生。徐复阳幼年时因病导致双目失明,他听说崂山多高道,且医术通神,就一路乞食,辗转数百里,费尽千辛万苦前来崂山寻医求道。途中的艰难自不待言,但当时的他并不知道,等到了崂山,更艰难的事才算刚刚开始呢!崂山山势陡峭险峻,极难攀登,就算是一个明眼人也不敢大意,稍一不慎就会万劫不复,又何况他是一个盲人呢。饶是如此艰险,徐复阳也始终不放弃,硬是踏遍了崂山诸多道观,寻访了不少道门中人。可是遗憾的是,要么就是因为自己是个盲人而被拒之门外,要么就是遇不到明师,自己扫兴离开。就这么流落来、流落去,最后竟然流落到处于崂山北部边缘的鹤山去了。就在鹤山遇真庵,徐复阳终于遇到了他求道生涯中一位真正的明师——李来先。
  李来先,字灵仙,号凝真子,莱州昌邑人,为丘祖龙门派十三代传人,隐居于鹤山遇真庵修行。听完了徐复阳叙述的求道经历和身世遭遇,李来先被他身残志坚、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深深地打动。但面对徐复阳提出的拜师的请求,李来先还是坚决地拒绝了。为什么呢?因为徐复阳是个盲人!是个残疾之人!
  在道教,拜师收徒都是非常严格的事情,有许多的戒律和限制。就拿拜师来说吧,道教就特别强调拜师要拜“明师”。所谓明师,是指能明心见性,有真功真行,能指导他人修行的师父。“明”师非同“名”师,明师是一个彻底平凡的,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人,并非有名气。正是这种彻底的平凡,使他抛弃了所有不平凡的抱负,抛弃了雄心勃勃的成名之路,进入了一个“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一个庄子眼中无待无求的逍遥游的境界!在修行路上,当修行到一定层次时,由于理未悟透,有些事情很难辨别,如无明师指点很容易走偏。尤其是道教的内丹修炼,必须要明师心传口授,否则盲修瞎练,走火入魔,轻则伤身,重则致命,为求长寿反而短命,岂不悲哉!所以《悟真篇》中说:“饶君聪明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因此,明师对于修行人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古人很懂得尊师重道,有些人为了访寻明师,争取这个必不可少的修行要素,走遍名山大川,吃尽千辛万苦,甚至倾家荡产作为求道的川资路费,因为他们知道,明师是无价之宝,明师可以使你开悟和成道。
  明师是如此的重要,可是修行人虽多,明师却又如同凤毛麟角般不可多得。在上万个修行人中,也很难有一个真正的开悟者。能够与明师有缘之人又有多少呢?即使有缘,又有多少人能够识得明师,相信明师呢?即使是相信明师,又有几人能达到至诚至信呢?况且,要想进入高层次的修炼,又有几人具备慧根、悟性、德性、缘份的全部条件呢?所以说,“明师可遇而不可求”。如果无缘,求也求不到。
  徐复阳是个有缘人,他慧眼识英,遇到了明师。可是,这位明师却因为他是个盲人而不肯收他!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道教对于传道和授徒有着严格的要求。
  首先是,道教的丹道修炼,重在“自度度人”,就是要求个人潜心修炼得道成仙之后,就要显迹于世,广度有缘之人,使道法不至于失传。否则只求一人轻松自在,带道飞升,于世无功,必遭天谴。《道藏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就是要求得道者最大水平地、忘我地度化与道有缘的人。有道不传,乃是道教禁忌,故而道教有“不可带道飞升”的戒律。
  那么,得道之人是不是胡乱找几个弟子,把道法传授出去就可以飞升了呢?更不行!道教戒律还规定“亦不可妄传匪人”,否则亦遭天谴。这里的“匪(非)人”不是指坏人,而是指不符合丹道修炼的人,和六根不全、身体残疾或畸形丑陋之人,即所谓“废人”。当然一般的道教功法,如静功、哲理、养生与培德之类,是可以普度众生、有教无类的。
  道不传废人,并不是歧视残疾人。表面的理由,是说修仙者要苦修苦行,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受。残疾之人生活尚且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照顾,如何能修仙了道?深层的原因,是说出家是为了传承道法,广大玄门,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整个道教能否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一个出家人不仅要尊道贵德、持戒清修,而且还要具足一定的道相威仪,才能够使外界由敬生信。假如出家人很多都是六根不全之人,外界就会对整个宗教产生不好的观感。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许六根不全之人出家纯粹是为了道法的传承。
  而不幸的是,徐复阳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六根不全的盲人!
  李灵仙虽然没有答应收他为徒,但还是因恻隐之心而收养了他。在以后的相处生涯里,李灵仙发现徐复阳虽然双目失明,但是却心思灵巧、天生聪慧,学东西能举一反三,且悟性极高。更加上手脚勤快,任劳任怨,不仅自己的生活能够自理,还竭尽所能的照顾李灵仙的生活起居。这倒让李灵仙刮目相看了。这个盲人,或许真的是个载道之器?如果真是这样,将他收录门墙,将来能够广大教门,就算自己受了天谴,也是功大于过,无怨无悔。但是,一个盲人修道,需要付出比常人十倍百倍的艰辛,他能否承受得起呢?他虽然历尽艰险访道崂山,但他的向道之心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的坚定不渝呢?所有这些,都是需要经过检验的。
  就这样,徐复阳在遇真庵苦行了数年之久,依旧矢志不渝,连李灵仙都被他的向道之心所感动,于是正式收他为徒,并传授秘诀。徐复阳苦心修炼,不知不觉又过了数年。有一天,徐复阳闲来无事,在山岭上散步,一脚踏进了水洼里。弯腰用手一试,原来是一处清泉。徐复阳手捧清泉喝了几口,顺便洗了把脸,突然觉得两目放光,内照五脏六腑。徐复阳大喜过望,连忙跑回庵里告诉师父,说:“师父,我能内视了!”李真人说:“道若修成了,外视都无不可,何况内视呢。你功行未满,所以还不能视物。这样吧,我这里有十二枚铜钱,扔在山涧之中,你且每日去摸钱。待摸得足数,自能功行圆满。”
  从此,徐复阳无论寒暑、每天都去遍布荆棘与乱石的涧底寻摸铜钱,这一摸,就摸了整整三年。三年过去了,徐复阳却只摸得十一枚铜钱,剩下一枚却怎么摸都摸不到。一天,徐复阳正在苦苦寻摸之际,突然听到有人呼叫自己,循着声音找过去,不料又是一脚踏进了水池里。徐复阳正满头大汗呢,于是就捧水来洗脸。这一洗不打紧,双目瞬间复明了!然后就看见最后的那枚铜钱正好在池子边上。这个水池,从此就叫“洗脸明目盆”。这条山涧,从此也就叫作“摸钱涧”。 据说他的这种向道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为防止刺伤他,连涧中的荆棘刺都倒钩生长呢!徐复阳深涧摸钱的传说,至今仍为当地乡民津津乐道,成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楷模。
  铜钱摸尽、双目复明的徐复阳从此更加刻苦修行,日则炼形于石楼,夜则炼气于道宫。鹤山的沐浴盆、升仙台等遗迹,都曾留下徐复阳苦修的身影。他先在遇真庵面壁九年,机缘巧合,又得遇张三丰仙师,得其真传,而道行益进。随后,又至明霞洞和太清宫潜修数年,道功大成后复入住遇真庵。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五月二十日,徐复阳坐化飞升,时寿80岁,嘉靖皇帝敕封为“中元永寿太和真君”。 在他身后,形成了以他为始祖的龙门支派“鹤山派”。其本人也被奉为崂山道教十大道首之一。
  回头再说徐复阳的师父李灵仙,因为以道传废人,遭到天谴而不得飞升,只能借兵解之法而成仙。等到秋后即墨县处斩死囚犯的时候,李灵仙于半夜时分潜入牢狱,将一名死囚犯放走,将自己捆绑起来冒充死囚。第二天午时三刻行刑问斩的时候,刽子手手起刀落,人头落地,项子里却不见流血,只见一股白气冲天而起。天上突然传来鼓乐之声,隐隐听到空中一人大喊:“师父快来!”原来是徐复阳在接引师父成仙呢!可见度人即是自度。临斩者看得目瞪口呆,赶紧上疏奏报朝廷,说是“误斩了神仙”。
  那么,什么是飞升?兵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道教追求的是元神(又称阳神)与肉体的共同解脱,元神与肉身一同成仙,即白日飞升。但这是难之又难的事情。《列仙传》上记载能白日飞升的神仙也是凤毛麟角。后来因为肉身飞升实在太难,所以后世才转向追求抛弃肉身,使元神出窍,也就是尸解成仙。这兵解,乃是尸解中的一个方法,是借助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故称为兵解。总的说来,道教认为尸解为成仙之道的下品。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叙》中说:“夫神仙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为劣。” 葛洪也说:“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当然了,道教的尸解并不是死亡,也是成仙的一个途径,是生命的一次转化和升华,宛如蛹破茧成蝶,所以又称为“羽化”。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