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 |
|
|
|
素有百科全书之称的《红楼梦》中提到过众多的儒释道三教经书,其中在第七十三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便两次提到迎春看《太上感应篇》。为什么在今天没有多少人知道的道教善书,却在这部古典名著中被屡次提及呢?这是因为这部诞生近千年的道教善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是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道教劝善书,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因此清人惠栋曾评价说:“劝善之书,称为最古,自此以下无讥焉。” 《太上感应篇》诞生于北宋末年,作者不详,应该是当时的道门高士假托太上撰写的善书。该书一经问世,即深受世人青睐。尤其在南宋时,受到宋理宗大力推广发扬,并亲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由名儒真德秀代序与跋,宰相郑清之写赞文,由太乙宫道士胡荧负责刊印,使得这部经典得到了广泛传播。宋人先挺说:“《太上感应篇》之作,正所以开千万世愚夫愚妇为善之门也。”此言毫不为过。宋代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对此书极为重视,褒赞称扬。元代吴人温怀仁在当地长官冯梦周的支持下,于至正九年刊刻完成《太上感应篇》。温怀仁刊刻此书的目的是要“与四方善人因是篇也,日加修省。”明嘉靖时,以好道皇帝明世宗在为《感应篇》作序时说它“不但扶翼圣经,直能补助王化”。清世祖的《劝善要言》“于《太上感应篇》采录为多”。清人郝玉麟说它“诚治教之一助也”。张义澍亦言其“与经传相表里,足以翼圣人之教”。故而,《太上感应篇》曾一度成为古代私塾的启蒙读物,受到道儒释三教的普遍尊崇。尤其是明清两代,刊刻及注释《太上感应篇》的人已无法统计,这些人动辄上万册地刊刻和奉送。到清末,《感应篇》已是“遍于州县,充于街衢”。其风至民国时期依然盛行不衰,使得《太上感应篇》成为当时中国最普及的书籍。 《太上感应篇》之所以受到统治阶层和社会各界的追捧,除了它可以帮助统治者行使“教化”功能外,还在于能够使世人借此行善积德,因为自宋代就有“竭诚募刊是篇,继获嗣续,及凡能至诚助刊者,亦多获嘉应”的说法。如清人惠栋在叙述其“注书之由”时说:“先慈抱病,不肖栋日夜尝药,又祷于神,发愿注《感应篇》以祈母疾。天诱其衷,母疾有间,因念此书感应之速,欲公诸同好。”可见此经书“感应”之神奇! 经过广泛的宣传,《太上感应篇》的劝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言论成为大多数人的信条和评价世人行为的重要标准。如李昌龄《太上感应篇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赵康靖公在家中的几案上摆放了白瓶和黑瓶及白豆黑豆,“每一念起,必随善恶以豆别之,善则投一白豆于白瓶中,恶则投一黑豆于黑瓶中”。以此来警戒自己行善戒恶。同时,《太上感应篇》在佛教信徒中也有极大的市场。明代著名僧人袾宏受其影响,创作了《自知录》这一善书。清乾隆年间也有僧人还多次刻印过《太上感应篇》。今天的佛教寺院更是随处可见《太上感应篇》各种版本,佛教徒宣讲《感应篇》也是蔚为奇观。 《太上感应篇》之所以能够受到尊崇广泛流传,除了上述原因外,还与它融合道儒释三家文化于一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兼之文字简炼、结构严谨、说理清楚、短小精悍等特点,故而易于流传。《感应篇》中言善行恶行的篇幅最多,而善恶的判断是以封建道德标准进行的,充分体现出儒道结合的特点。如晚清著名文人俞樾说“此篇虽道家之书,实不悖乎儒家之旨”。经书中也有大量宣讲善恶有报、因果轮回的内容,这与佛教教义也相适应,因此,《感应篇》在其传播过程中,不但不会受到佛教信徒的排斥,甚至直到今日也为佛教信众所推崇,形成三教共尊的局势。
附《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群在人头之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期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为可伤。宣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北乖宜。虐下取功,诌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谬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讨,知善不为。自非引他,雍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损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窍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率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事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父,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虏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倾,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昌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真,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诿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真。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警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先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风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贵,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忘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祝为福也。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