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史料知识 > 道教史料
 
 
民国时期崂山道教的衰微
任颖卮 道教自清朝中期即逐渐衰落,至民国时期更陷入衰微的境地。与南方相比,包括山东道教在内的华北道教的衰微尤为严重。发端于唐宋、兴盛于金元之际的崂山道教,明清时期即开始走向衰落。经过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西风东渐的影响,以及当局道教政策的变迁,加之兵匪的摧残,民国时期的崂山道教呈现出整体衰微的气象。崂山道教的衰微既表现在量的方面也表现在质的方面,其衰微的原因也有外因、内因两端。 第一,道观数量急剧减少 寺院宫观是道教教务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发展状况是道教兴衰的重要标志。崂山道观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衰落于清,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称。据学者统计,明代崂山道观有六十二处,清代建造道观二十三处[高明见:《道教海上名山——东海崂山》,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79页。]到民国时期,崂山道观或衰败倾圮,或无道士住持,正常存在并从事道教活动的已经很少。还有的改做或兼作他用,如民国年间的太和观就成了九水建设办事处所在地,负责修治道路桥梁等建设事项[周至元:《崂山志》卷三《建置志》,齐鲁书社,1993年,第131页。]抗日战争爆发后,青岛抗日力量依托崂山坚持抗战,一些道观成为战时机关所在地。如太清宫成为军事骨干和保甲长训练基地,青岛保安大队总部就设在此;太平宫成为军需品和后勤粮秣库;白云洞成为青保的一个小型兵工厂。当然,这时期也有部分崂山道观得到了修缮。据《太清宫志》卷七《本宫修补工作记》记载,由于太清宫“殿宇及各房舍,多用草履,并未盖瓦。以是修葺频繁,大费经记,且于庄严攸关”,于是,民国二十三年,“将各殿宇皆易瓦覆,从此一劳永逸,亦且壮观矣”。“以三官殿外山门,原建简陋,且将倾圯”,又于二十四年春,“改建重修,规模较前壮丽,略具蓬台之概矣。并增修房屋多间,及照壁等。”逢仙桥“亦年久失修,石多残缺,崎岖不平,行走不便,亦于是年鸠工庇材,全部布以新石,一平如砥矣”。创建于光绪年间的台东镇圣清宫亦多有重修,《太清宫志》卷六《本宫法派分传别庙记•台东镇圣清宫》记载,民国六年,住持道人祝旅青募捐重修大门楼及后墙。民国十一年,住持道人王泰瑞与商界善士领袖募捐,又建财神配殿、东住屋、及厨房等。民国二十四年,商界善士同住持道人吕友蒙与徒宋懋盛、杨懋德,募捐重修三太爷殿、土地祠、门楼钟楼、西客堂。但重新修缮和新建道观为数较少,远远抵不过原有宫观的倾圮、废弃和改用。据《民国十五年(1926)胶澳区寺院统计表》记载[袁荣叜:《胶澳志》卷三《民社志四•宗教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八年,第70-71页。]民国十五年(1926),属李村区警署管辖的崂山道观数量是诸区中最多的,但也仅有24所,根本无法与明清时期道观的兴盛状况相比。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崂山上完好的道庙只剩36处,已知废圮的12处[3](卷三《建置志》,p82-105)。 第二,道士及信徒数量稀少 道士是道教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数量的多少也反映着道教的兴衰。从清代开始,道士的流散与道观的衰落一样不可避免。如太和观,又名北九水庙,创建于元天顺二年(1458),北倚卧龙山,苍松修竹,环境清幽。清代,此观已渐荒弃,清初莱阳文人孙笃先有《太和观》诗为:“茅屋倾欹柴户闭,绕门修竹几竿遮。道人十日九不在,游客空来踏落花。”王大来也有诗云:“道人疏懒甚,不打饭前钟。”民国时期,崂山各寺观道士的流散情况更趋严重,如崂山著名的太清宫,据1939年的《青岛市庵观寺院一览表》记载,当时尚有人员81人,到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太清宫仅剩道士13人,行行2人,十年间道士流散殆尽。白云洞在1935年前后有道士40余人,到青岛解放前夕仅剩道士10人。明道观在光绪年间有道士18人,青岛解放前夕仅剩5人。据《青岛市庵观寺院一览表》记载,当时青岛市有道观43座,大都在崂山,其中14座道观无人,其余29座共185人,其中太清宫人数最多,达81人,其余每座道观1-10人不等,平均为3.7人。道教信徒数量也很稀少。据民国十五年的统计,当时僧道、牧师、神甫各项布道教师合计仅62人,其中华严宗22人,神道派6人,而这些所谓“布道教师”“犹属和样之流,非真以诵经说法为务者也”。当时的各类宗教信徒中,神道派信徒、天主教信徒、基督信徒综计三千四百余人,约占当时青岛人口的1%。[袁荣叜:《胶澳志》卷三《民社志四•宗教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八年,第70页。]可见,当时青岛各教派传教者和信徒的数量较少,而且其中皆无道教数据,推测道教传道者以及道教徒的数量更是少的可怜,几乎无须或无法统计。 第三,道士的义理水平降低及清规戒律的废弛 道教的教理教义是道教的核心,道士对教理教义的掌握与实践水平也是道教兴衰的标志之一。自清朝中期以后,崂山道士的教理教义水平日趋下降,有些连本教经典都缺乏了解。壬辰年(1892)四月,文人黄象辕畅游崂山,期间遇到了多位个性鲜明的道人。神清宫的江道人自言“已招外魔,修行路难,今须发颓然,苟了此生而已”,聊且度日,不思进取。又到白云洞,见知客道人正在读清初山阴悟一子陈士斌笺评《西游记》的《西游真诠》,黄氏叩问其“东家金公,寄体西邻”之义,道人“意殊茫然,是特以说部作消遣耳”。作者叹息到:“山中道人知文字者,既留意于诗歌词章,以为酬酢谈议之具。而一二有志之士,又或鄙俚无学,难与参证。然则金碧龙虎之旨,大小伯阳之传,几何不绝迹世间耶?”这次游崂,黄氏前后共遇见五位道人“江有修而无功,尚有志而难修,左无志而有言,张有名而无诀”,正如张道人所言:“山中无真道人,无勤求。”[6](p71-76)可见,不学道、不懂道的崂山道士已不是个别现象。民国十五年,胶澳区释道寺院及仙佛杂供之庙宇虽有一百余所,“仅以表示迷信,无宗教之可言,即其诵经拜斗超度亡魂,僧道且非真有信仰,民家亦仅视为具文” [袁荣叜:《胶澳志》卷三《民社志四•宗教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八年,第70页。]道教的宗教性质已很浅薄。民国二十一年(1932) ,匡常修出家崂山白云洞,拜其叔父匡真觉道长为师,先后在白云洞、明霞洞、凝真观、太清宫修真养性,精研武学、丹道、医术,多有道教著述。然而,像这样教理教义水平较高的道士,在民国时期的崂山道教界已是凤毛麟角。 随着义理水平的下降,崂山道士的清规戒律自清末便出现了废弛迹象。太清宫有严禁道士饮酒食荤的规定,但从一些诗词的描述来看,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如清代文人王大来《赠太清宫蔚亭道人》诗云:“石菌携篮采,松花满酒篘。山中容一醉,世上几年秋。”不知此酒是否与道人同饮。清末文人黄象辕游崂山时,晚至旱河庵见到了“道人饮酒大醉”的情形[ [清]周毓真:《山海图记》,见周肇颚《崂山续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第75页。]现代即墨人蓝水亦曾确言崂山道士嗜酒事:“道人能嗜酒,终日醉当醒。”[周至元:《崂山志》卷四《人物志》,齐鲁书社,1993年,第102页。]道教的酒虽多为米酒或药酒,这种饮用或与道士追求养生的功效有关,但也不排除戒规松弛的问题。民国五年,日本青岛军政署编纂了李村要览,记载李村地区的“道家者流”,以“麦粉制为馒头,杂以鱼肉,此非上流社会不得享食,寻常人家仅嫁娶、宴会时用之,不以供常食也” [袁荣叜:《胶澳志》卷三《民社志四•宗教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八年,第75页。]看来,当时崂山地区信道者的饮食水平较普通人家要丰盛得多,而“杂以鱼肉”或看作是道士清规戒律废弛的真实写照。 民国时期崂山道教衰微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道教自身的原因。 第一,人们思想的解放与当局道教政策的变迁 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空前冲击,随着封建帝制的结束与国际思想文化的影响,科学与民主成为时代的呼声。更有激进分子积极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发展教育事业,培养科技人才。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者直接视道教为迷信落后而主张必须革除,他认为中国古代的阴阳家,“一变而为海上方士,再变而为东汉、北魏之道士,今之风水、算命、卜卦、画符、念咒、扶乩、炼丹、运气、望气、求雨、祈晴、迎神、说鬼,种种邪僻之事,横行国中,实学不兴,民智日塞,皆此一系学说之为害也。去邪说正人心,必自此始。”[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 (第一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90页。]二十世纪20年代,在科学化与反宗教化浪潮的冲击下,道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衰落到极点。 道教的衰落也有自身信仰活动堕落的因素,由于其迷信色彩浓厚,自晚清以来就不断受到各级政府的限制。民国建立后,道教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政府为提倡科学,破除迷信,对道教采取了进一步的限制政策。民国四年和十年,北京政府先后颁布了《管理寺庙条例》和《修正管理寺庙条例》[8],对寺观僧道政策进行了改革。规定:寺庙一切财产按现行税则,一体纳税;凡久经荒废和无僧道驻守的寺庙,由该管地方官处分;凡无政府颁发的戒牒和籍证的僧道,不得向各寺庙挂单,各寺庙亦不得容留。这些政策使寺观僧道失去了以前的特殊地位,反映了政府的约束态度。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政府颁布了《神祠存废标准》,明确了保留与必须废除的道教神祠,规定凡“有合于淫祠性质之神,一律从严取缔,以杜隐患”;“各地方男女进香、各寺庙之抽签、礼悔、设道场、放焰口等陋俗,尤应特别禁止,以期改良风俗。”[《上海民国日报》民国20 年7 月29 日]《神祠存废标准》颁布后,山东各地掀起了毁庙拉神、僧道还俗、寺观建筑改做他用运动。如位于今台东道口路的清溪庵始建于元代,其最初奉祀的神灵已不可考,清末民初时期,庙内主祀玉皇大帝,另供奉火神和关帝。至民国二十年(1931),因供奉的玉皇和火神被认为是“淫寺偶像”,该庵遭到取缔。 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政府内政部长薛笃弼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议没收寺产,充作教育基金,改寺院为学校;中央大学教授邰爽秋等人联名发表了“庙产兴学运动宣言”,主张没收庙产,充作教育经费,并在各地组织团体开展庙产兴学运动。1930年,邰爽秋等人再次发表《庙产兴学促进会宣言》,以中央大学为中心,到处成立“促进会”。1935年,全国教育会议重新通过了将全国寺产充作教育基金,所有寺庙改为学校的决议。在此背景下,民国十八年(1929),时驻守青岛崂山湾的东北海军副司令沈鸿烈鉴于“海润区僻处东鄙,学风闭塞”,遂招集各社村、各庙僧道,谕令择地创办公立、庙立、族立各小学十余处,贫寒子弟均得入校,嘉惠士林。[周至元:《崂山志》卷六《金石志》,齐鲁书社,1993年,第233-234页。]民国二十年,沈鸿烈市长推广教育,于天后宫庙外隙地建筑太平路小学,“尽庙产也”[《太清宫志》卷六《本宫法派分传别庙记》“青岛天后宫条”]。民国二十一年(1932)秋,市政府在常在庵设立小学,建筑校舍,占用庙内房产基地。该庙后捐助自有香火地二十亩,为校舍建筑费。庙产兴学运动虽然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寺庙的土地与财产无疑承受了严重损失,崂山道教遭受了沉重打击。 第二,土匪与战火的破坏 民国前期,崂山备受兵匪骚扰。民国三年,日本侵略军进攻青岛,由仰口登陆,崂山附近战火蔓延。此外,崂山层峦叠嶂,地形复杂,遂成为盗匪藏匿、猖獗之地。民国十一年,匪首孙百万聚众两千人,出没崂山之中。对于匪患,“陆军既不暇兼顾,警察亦无力剿除,各庙主持,本世外人,不过听天由命,任其蹂躏”[周至元:《崂山志》卷四《人物志》,齐鲁书社,1993年,第232页。]清未到建国前期,青岛经历了德国、日本、美国的相继占领,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崂山道教遭遇浩劫。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的炮火打破了道教名山的宁静,他们炸毁道观、杀死道士,掠走珍藏,对崂山道教犯下了滔天罪行。1938年1月10日,日本侵略军在崂山山东头登陆,青岛第二次沦入日寇统治之下。1939年,日军冲进塘子观,烧毁东西两配房,裴道士被枪杀。1939年4月,日军扫荡鹤山,幽雅壮丽的遇真庵被大火焚尽,道长姜茂阿和徒弟于惟新被枪杀,其余道众云散。1939年5月,日军攻进白云洞,凶残地将包括道长邹全阳在内的6名道士全部杀害,并放火烧了庙宇,大批文人字画、珍贵文物被毁,道观物品损失殆尽。1939年,日军烧毁明道观和神清宫。1942年,日军飞机轰炸百福庵,炸毁房舍9间。1943年,日本海军在太清宫前小码头登陆,冲进宫院和殿堂,掠走大量古玩,捣毁许多有价值的碑碣文物。1943年,日军飞机炸毁崂山先天庵、神清宫房屋。1944年,白云洞再次遭到劫掠。1945年6月1日,日军侵扰崂东,窜扰太清宫,共抢去“小麦五百斤,豆面一百斤,大麦面一百斤,面粉五百斤,麦子五百斤,供米一百斤”。[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24-001-00067-0036,《崂山太清宫损失清单》,太清宫监院孔茂芬,1945年6月5日。] 抗日战争期间,崂山道观损毁十分严重,到民国二十九年,完好的道庙只剩三十六处,已知废圮的十二处。[周至元:《崂山志》卷四《人物志》,齐鲁书社,1993年,第82-105页。]残存的道庙也大多面目全非,如创建于元代的太和观,北倚卧龙山,环境清幽雅致,“门前修篁万竿,与青松、白石、澄潭相映带,极潇洒之致。”经日军炮火的摧残,“竹斩伐殆尽,别墅相继倾圮,无复旧观矣”。 [周至元:《崂山志》卷四《人物志》,齐鲁书社,1993年,第98页。]周至元先生心痛地慨叹到:“八载兵燹,青山秃然,于焚毁摧残之余,已荒凉满目,诚二崂亘古未有之浩劫。”[周至元:《崂山志》卷四《人物志》,齐鲁书社,1993年,第5页。] 日军对崂山道观及道众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抗战期间避居华严寺的仁济和尚也在《日人寇山记》中悲愤地记载下了侵略者对塘子观、白云洞、明道观等道教宫观施加的烧杀暴行:中日变起,日人占踞青市,义军聚山中以相抗,日军屡经围攻,而其中受祸最烈者,当推民国二十八年一役。初日军视义军颇不介意,既因屡被袭击,乃怒,调师数围之。众分道前进,其东入者,初至塘子观,焚之。次登白云洞,搜得制械之器,爇其庐,戕杀道士四名,巡山二工人亦蒙难焉。下至华严寺后,见有茅庵一所,亦炬焚之。至寺,无所获,乃悻悻去,而至明道观,观中羽流皆远避,遂火其庐。转道南,经上清宫、明霞洞,至太清宫。遍行搜索,幸无所获而返。嗟乎!炬爇青峰,血染白云,碧岫惊心,沧海失色。不为之记,又孰知其灾至此极哉![周至元:《崂山志》卷四《人物志》,齐鲁书社,1993年,第303页。]侵华日军的暴行受到无数正义之士的无情鞭挞与唾弃,他们摧残崂山道教的罪行将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第三,其他教派的冲击与道教自身的弱点 近代以来,以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大批天主教和耶稣教(新教)传教士得以进入山东各地传教,从而对传统道教构成很大冲击。1934年,《山东省各宗教人数统计》资料显示,道教人数虽明显多于佛教,但远远少于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道教人数只占全省宗教总人数的3%。二十世纪末,基督教等西方宗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进入青岛,传统的道教势力受到冲击。民国十五年(1926)胶澳区寺院统计表明,当时佛教寺院有2座,道教寺院有26座,而基督教所属的教堂和说教所为28座,其他无所属的庙宇为101座,可见,基督教寺院的数量是道、佛两教寺院数量之和,青岛市区内的儒释道信仰“远不如天主堂、耶稣教之有势力” [袁荣叜:《胶澳志》卷三《民社志四•宗教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八年,第70页。]据《青岛市庵寺院既教堂一览表》记载,当时英美德俄日等侵略国共建教堂36座,礼拜听讲人数约2740人。这些教堂大多分布在当时的占领区内,即今天的青岛路、中山路、登州路附近,对占领区居民的宗教倾向有着重要影响。另外,基督教、天主教等在青岛大量创办学校、医院、收容所等社会福利事业以收买民心,培养民众的信任与好感。如民国时期,青岛的天主教个人或团体先后开办的学校有:私立圣功女子中学、私立明德中学、私立明德小学、私立圣功女子小学、私立钦真小学、私立圣功女中附属第一小学、私立圣功女中附属第二小学、私立圣功女中附属第三小学。医院有:天主堂医院、天主堂洮南路医院。诊疗所有:天主堂台东一路、天主堂台西纬二路诊疗所、天主教神爱会诊疗所,天主教北九水疗养院。孤儿院有:天主堂海泊村孤儿院、天主堂浙江路孤儿院。粥场有:南仲家洼粥场、洮南路粥场。西方宗教俨然已经已成为对青岛地区影响甚大的第一大教,而道教的影响则相形见绌。 道教追求超凡脱俗的隐修,多选远离尘世的僻静之地,这对自身的修炼成仙自然有好处,但因远离俗世,僻处一隅,大大限制了崂山道教的影响。残存的道教势力大多流为迷信,并被挤压到落后的乡间,因为一般文化水平不高的民众有着普遍的鬼神迷信思想,道教庞大的鬼神信仰系统正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要;道教诵经拜忏、打鬼降魔、烧香祷神等招数也为民间避灾趋鬼、求神护佑的欲求提供了一定的方式与方法。因此,充满迷信色彩的各种迷信活动成为民间道教的主流,“农民专靠天时为丰歉,不讲防备水旱诸法,遇旱则祈雨,遇涝则祈晴,遇蝗雹则许愿于神,有应,则各村醵钱演戏以酬谢神佑”[民国二十年《增修胶志》卷十《疆域志•风俗》] “诚以人民思想幼稚,毫无科学知识,见有木石狐鬼,辄引起自身之幻想、错觉,而诧为神奇。无赖不逞之徒,遂得利用社会弱点而惑之以鬼神。”[袁荣叜:《胶澳志》卷三《民社志四•宗教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八年,第70页。]真正信奉道教者很少,假神道以牟利的混乱状况日益明显。 综上所述,民国前期,由于思想解放潮流的冲击、当局道教政策的变迁、兵匪的破坏以及西方教派的冲击等原因,崂山道教呈现衰微之态,主要表现在道观和道士急剧减少、道教义理水平降低及戒律的松弛等方面。残存的道教逐渐失去了固有的本色,其衰微的局面终不可扭转。 附表1:白云洞1939年被敌寇侵袭损失数目表 损失项目 购置年月 数量 购置时价值(元) 损失时价值(元) 房产 乾隆至光绪 六十八间 1360 20400 杂粮 民国二十七年 九万斤 7200 9000 大方桌 乾隆至光绪 十张 20 300 条几 十三张 32 501 书桌 三十四张 51 765 方木凳 六条 6 90 圆木凳 二十个 10 150 椅子 二十四把 36 540 大橱 十三张 65 975 圆桌 五张 10 150 茶几 六个 6 90 木床 十五张 90 1350 衣箱 二十四个 24 360 大木柜 八个 24 360 磨房器具 全套 650 9750 厨房器具 全套 550 9000 衣服 三十九套 39 600 供器 锡二百斤 300 4500 口袋 三十条 60 麻袋 五十条 50 木料 十五万斤 15000 骡 一口 500 猪 二口 200 木匠器具 600 大缸 三十口 600 金佛像 一尊 8500(高5寸,计金85两) 古香炉 五尊 50000 乾隆亲笔匾 一架 高南阜匾 一架 沈虎臣人物画 四联 段琴山墨画 一轴 翟云升大中条 四幅 匡源对联 四幅 岑春萱对联 二幅 黄义山崂山记 一轴 杨廉条山 一轴 郑板桥竹联 四联 郑板桥兰草 一幅 刘镛对联 一幅 张煦白云苍波匾 一架 王□条山 一幅 康有为条山 一幅 张润庠海市赋 八幅 曹鸿勋对联 四幅 尹琳基海市赋 四幅 刘廷深对联 四联 经卷 四箱 古画 二箱 现钞票 2300 现大洋 1500 铜元 七千吊 1400 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31-001-00446-0116,《山东崂山白云洞一九三九年被敌寇侵袭损失数目表》,白云洞青院1939年5月4日。 附表2:白云洞1939年道人生命损失表 职别 姓名 牺牲 道人 史是祥 当场被枪杀 邹全阳 高全鹏 刘真养 厨夫 隋道有 道童 王福子 道人 王真吾 因不忍睹其残暴行为而投海自杀 匡真觉 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31-001-00446-0116,《山东崂山白云洞一九三九年被敌寇侵袭损失数目表》,白云洞青院1939年5月4日。 附表3:白云洞1944年被敌寇侵袭损失数目表 损失数目 数量 损失数目 数量 眼镜 三付 布袜子 二双 坐錶 一架 白细布 一匹 暖壶 一把 口袋 二条 道袍 三件 青布 十尺 小褂裤 七件 本机布 四匹 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31-001-00446-0118,《山东崂山白云洞一九四四年被敌寇侵袭损失数目表》,白云洞青院1944年6月。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