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匡常修道长是金山派第二十一代弟子,清光绪三十年(1904——1992年)生于山东胶州城里,自幼在崂山白云洞出家,后常住崂山太清宫,以道医行世。毕生致力于道学、武术、医学、一生著述有《乾元丹指》《道德经》《养生三字经》等著作。本文以《养生三字经》为主题,节选其中主要部分,并从生活环境、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养生思想。
一、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重要条件
1、 涵阴养阳
铺宜厚,盖宜薄。 老少分,有差别。老宜暖,少宜和。贪热炕,气暗泄。
匡常修道长不但著《养生三字经》,而且自己也坚持每天遵守。本人作为匡道长身边最后的侍者,也跟着学习。特别是在坚持“铺宜厚,盖宜薄”多年之后深有体会。这句话主要是针对练内丹而言,“铺厚”是为了不伤身体,以免凉气入侵,是为“厚德载物”。“盖薄”是以避免被窝太暖而走“元阳”,是为养“阳气”,可谓“自强不息”。而且老少有别,不可一概而论。
2、运动与睡眠
宜早起,动炼身。活血脉,畅精神。大汗时,勿解衣。防外感,受时疫。流行病,须谨防。睡出屋,防外感。勿惊吓,睡未醒,莫惊唤。神气交,须自然。
《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篇讲:“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夏三月、秋三月,同样要早起,可见早起的重要性。“广步于庭”即为“活血脉,畅精神”。活动要适可而止,不可令大汗出,大汗出的同时,血脉都已张开,这时最怕邪风侵入,是为“外感”,中医讲 “六淫”即为:“风、寒、暑、湿、燥、火”。大汗时需要防范,以免感染疫病。
睡眠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须状态,约占用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睡眠不但可使大脑及肌体处于恢复状态,消除疲劳而重新获得精力和体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免疫力,打退疾病的残杀和进攻。所以说:“睡未醒,莫惊唤”。如果睡眠不足,伤口和病痛的恢复会很慢,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和工作都会受到影响。睡眠的过程中,也正是阴阳二气自然交换的过程。特别是道教自古有“睡功”,如陈抟老祖“一觉睡了300年”,这是内丹修炼的高境界,也是“得道”的体现,我们这里不做过多的探讨。
现代科学证明:人如果不吃饭可以活20天,不喝水可以活7天,不睡觉只能活5天。可见睡觉的重要性。
2、房中养生
结婚后,欲须节。精气宝,勿太泄。房事勤,伤精神。 腰腿痛,头昏晕。劝同志,宜经心。
此段主要讲如何婚后节欲而达到养生的目的。首先要节制欲望,其次要啬精保神。明代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笺》写到“人之大可畏者,褥席之间,不知戒者过也。故着生之方,首先节欲”。《元气论》曰:“嗜欲之性故无穷也,以有极的性命,随无涯之欲,亦自毙之甚矣”。以上充分说明节欲的重要性。如不节欲,就会产生伤身以及腰酸背疼,头昏眼花的疾病。所以我们要时时精心,刻刻提防。
二、有规律的饮食起居是健康的保证
1、饮食有道
食与睡,须定时。食勿饱,睡勿思。饱伤胃,思伤脾。勿饱餐,伤脾胃,消化难。气不交,失眠疾。食多言,呛食逆。
一日三餐与夜晚睡眠,一定要定时准时,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重要的是饮食与睡觉的规律。《黄帝内经》讲:“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就是这个道理。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从根本上违背了自然规律,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性格爽直,开朗豁达,劳动积极,乐于奉献,一生乐观、不生气,常走动,主张靠劳动锻炼身体,深信“常坐身不健,常睡体自瘫”。
另外,饮食不可过饱。在葛洪《玄鉴导引法》中:“古有三疾,暮食太饱,居其一焉”,说的就是“饱食”对胃及人体的伤害。其实,一日三餐都不要“饱食”,古语言:“吃饭要吃八分饱,留与二分与众生。”这是在信仰的角度来解释。《道德经》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现代科学认为:如果“饱食”,胃里没有一点空间,那么大脑就会调动所有力量来帮助“胃”来消化,这样就会使大脑缺氧,使人犯困,从而影响健康和工作。
过多的思虑,也会使人的脾受到伤害,会使阴阳二气不交而产生疾病。
孔子言:“食不言,寝不语”虽为“礼”之范畴,亦包含养生之道。
2、二便有方
小便时,牙紧闭。保一世,齿无疾。大小便。勿同时。二便同,泄宗气。
小便时一定要紧咬牙关,这样可以保证一生的牙齿不生病。大小便不要同时,如果同时会泄宗元之气。
保证大小便的通畅和规律,亦是健康的前提,同时也有一定的方法,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肾之表为发,为牙齿,所以小便时牙关紧闭,同时可以固肾气,以达到滋阴养肾。
3、茶道
茶饮多,亦有伤。小便数,泄元阳。
品茶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亦是养生之道。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过量的饮茶,同样会伤害身体。匡道长认为,茶通小便,适宜为养生,但过量饮茶会增加小便的次数,从而走泄元阳之气,危害身体健康。
4、学吃饭
未吃饭,先喝汤。防食滞,胜药方。
吃饭是每天经常且必须做的事情。所以方法更重要。这里只是从防止食滞的角度,告诉大家,饭前先喝汤,胜似开药方。
三、生态环境是健康长寿的自然条件
众所周知,环境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有许多因素每时每刻地作用于人的机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1、讲究卫生
外卫生,须讲究。早刷牙,饭漱口。牙齿净,无口臭。大小便,须净手。 防病菌,带入口。不就地,乱吐痰。肺结核,防传染。
这里主要讲日常生活卫生。早晚刷牙,保持口腔卫生。便后洗手,以防疾病。俗话说:“病从口入”。不要随地吐痰,以防传染病。
2、预防瘟疫
打老鼠,须认真。鼠疫病,最惊心。打苍蝇,须经常。传染病,最难防。食堂里,更讲究。一切病,多从口。住房屋,须打扫。人环境,须讲好。
此段讲,外部以及房屋内的卫生。合理的处理死老鼠,谨防鼠疫。苍蝇是传染病的携带者,也要经常清理。特别是食堂以及集体用餐的地方,更要防范食物中毒等情况的发生。居住的环境也需要经常打扫,以免传播疾病。
四、心性养生
1、养气
不言时,舌抵腭。神气宝,勿转泄。无正事,话少说。养神气,好工作。不顺事,莫燥火。
不说话时,要舌抵上腭,这样可以保全神气不散。所以吕祖《百字碑》云:“养气忘言守”。没有事的时候,要少说话,使精神饱满,这样才能好好的工作。不顺心的事情,不可以躁动,发无名火,要清静内心。陶弘景指出:“静者寿,燥者夭”。明代万全在《养生四要》中强调:“心常静则神安,神安静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可见少说话,即是心安的表现。亦是养气的重要方法。
2、养心
炼柔性,养太和。欲善人,先善己。清心欲,养浩然,太和足,自延年。
此段讲修炼心性,颐养太和之气,清心寡欲以达到益寿延年。炼柔性,即是修炼心性,使心性柔弱如水,不发怒,不怨恨。淡化七情六欲,去掉后天贪嗔痴的秉性。颐养太和之气,即是太上道祖所言的“万物复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的“冲气”。《七部数要记》云:“圣人持养其神,和柔其气”。
欲善人,先善己。即是把握自己的本性,自度方可度人。清心寡欲,《七部要语》言:“喜怒乱性,嗜欲伤性”,以达到孟子的养吾浩然之正气,即庄子所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太和之气盈盛饱满,体内一团和气、冲气、正气,自然益寿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