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仙道贵生 > 养生知识
 
 
浅谈老子的清静养生之道


主题词:清静  常清静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内容摘要:司马迁评价老子说:“以其修道而养寿也”(1)。老子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更是一位成功的养生家。《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后世道教长生教义的形成,还是对于今天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中所阐述的内容主要有天道和人道,人道即生活之道,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养生和治国两大内容。老子重生,这不但是老子思想的重点,也是道家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故庄子说:“道之真,以持身;其余绪,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2)所以,古代的修真之士薄帝王将相而不为,视功名富贵如粪土,绝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动摇自己的心性,而专以修身养性为乐事。那么,老子养生之道的核心或基础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曰“清静”。清静指的是内心清静,波澜不惊,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要得就是这么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这跟外部环境的清静并无太大的联系,而纯粹是一种长期磨炼、苦心修行的结果,也就是道教所推崇的常清静。古人修行讲究闹处炼性,静处炼命,提倡“大隐于市廛,小隐于山林”。因为真正有根基的人即使身在红尘也能够不为物欲所动,却可以借此来磨炼和巩固自己的定力;而只有根基较浅的人,唯恐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性,才远离繁华,“不见可欲,使心不乱。”(3)但是这种消极的退避所得来的清静往往是经不住考验的。古人云:“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所以老子说要“致虚极,守静笃”(4),就是让这种虚达到顶点,实实在在的守住这个静。什么是虚呢?虚者心空也,心空方能灵动,灵动则智慧通达,心机活泼,神通变化;什么是静呢?静者心定也,心定则神不外游,精不外泄,元气来归。这六个字就是丹功的法诀,就是长寿成仙的途径。如何才能追求到常清静呢?说来也很简单。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5)
一、见素抱朴的生活态度。
  见素抱朴就是要求人们拥有一种淡泊纯朴的心境,过一种平淡简约的生活,保守住人们与生俱来的那份天真纯洁、无知无欲的天性。老子认为婴儿的心态是最完美的,《道德经》中曾多次提到婴儿,并在第五十五章赞美婴儿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蜇,猛兽不搏,攫鸟不据。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和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6)婴儿是弱不禁风的,为什么能保持精力充沛、和气饱满呢?因为他无知无欲、天真纯朴。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心机就有了,欲望也来了,精力、和气也慢慢的消耗殆尽了。老子从婴儿的身上看到了素朴的心态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所以他主张人要通过后天的修养返璞归真,达到婴儿的心理状态。道教有一种功法,叫做“存神”,即每时每刻都要存想着自身中神灵的存在,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敬服、喜爱的神像形象作为存想的对象。久而久之,就会有奇特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出现,从而达到修炼的目的,甚至连自己的面貌形容也会发生变化。试想一下,老子的心中永远装着一个婴儿的形象,永远有着一颗童心,他的心怎么会老呢?他又怎么能不长寿呢?所以,有一个良好的纯真素朴的心态是保养生命、体现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少私寡欲的生活原则。
  少私寡欲就是尽量减少对外界事物的追求,过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之古人有着天壤之别,抛开现代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诱惑不说,单是在饮食上就与古人不可同日而语。譬如古代老百姓难得吃得上肉,所以称当官的为“肉食者”,老百姓则是“谷食者”。今天的人们虽然不再为吃肉发愁了,但是欲望更大,追求的东西更多,遇到的事情更复杂,生存的压力也更沉重了,人们就更不容易保持心态的平静了。长寿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导致现代人心性浮躁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日益膨胀的欲望。所以老子说要少私寡欲,尽量的减少私欲,崇尚一种简约自然平淡的生活,有助于人们保持内心的清静。
  人类最大最根本的欲望就是饮食男女,所以养生之道除了调整心态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注重饮食之道。老子饮食之道的第一个原则是“为腹不为目”(7),只要求吃饱肚子,不追求声色的诱惑。因为肚子的容量有限,而眼睛的欲望无穷。西方有一句谚语,叫做:“眼睛大,肚子小”,可以作为“为腹不为目”的注解。对于这一句,晋王弼解释道:“为腹是以物养己,为目是以物役己”,一个是用物来保养自己,一个是让物来役使自己,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老子饮食之道的第二个原则是“五味令人口爽”(8),爽是差错之意,口爽就是美味吃得太多了,口感错乱了,失去食欲了。饮食的质量并不在于吃的是不是山珍海味,而在于有没有食欲。越是吃惯了粗茶淡饭的人,胃口越好,越有食欲;相反越是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人,胃口越差,越没有食欲。所以老子告诫人们“五味令人口爽”,提倡饮食要做到“甘其食”,就算是吃粗茶淡饭,也要品出其中的香甜滋味来;提倡“味无味”,就算是吃美味的东西,也要以无味的态度去品味,不要贪恋美食。平平淡淡才是真正的生活,饮食也是如此。
  饮食只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人类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针对世人在名利面前“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9)的疯狂现象,以及人们为了追求名利甚至可以放弃个人的人格尊严甚至生命的现状,老子提出了“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的尖锐问题,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肯定是身体。老子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0),过分贪求名利的人,必定要劳心费力,付出沉重的身心方面的代价;积敛的越多,损失的就越多,甚至连生命都不能保证,只有懂得满足和适可而止,才能够保持长久。所以老子认为,生命高于一切,他奉劝那些贪图名利的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11)
  私欲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正是由于私欲的干扰,使人们的心性不再清静,从而远离了养生之道。所以,遣情去欲,少私寡欲是道教修炼的基本要求。
三、绝学无忧的心理调节。
  “绝学无忧”是有着深刻道理的。因为人的学问与人的心理调节、心理承受能力往往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成正比,恰恰相反,是成反比的。因为知道的越多,心理就越复杂;学历越高,竞争就越激烈,压力就越大;能力越强,追求的东西越高档、越多,心理负担就越重。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加上那么多的心理负担,又不善于去疏导他,自然会导致崩溃。所以庄子也说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12)。在长生之道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老子是个大学问家,自然也遇到过很多的心理问题,但他为什么能长寿呢?就是因为他深谙心理疏导之术。
  老子是怎样进行心理疏导的呢?一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13)。老子讲绝学,只是要人们不要执著和迷信于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庄子在宥》篇中,庄子曾借广成子之口告诫黄帝说:“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14),就是说不要以知识丰富为荣,因为知识越丰富的人,越容易对知识产生依赖感,这在道教修炼中称为“智障”,过分执着于自己的知识,实际上是对知识的一种迷信。老子认为,人们获得知识是为了利用知识,而不能被自己的知识所操纵,形成了对知识的执着而妨碍了对于自己心性的超越。如果以此作为修道的方法,必败无疑。实际上,“人不学,焉知道?”而随着人们知识学问的增加,那些情欲虚伪的东西也会随之增加,这个时候就要以道学修养除去其情欲文饰,不以巧智和学问累及身心健康,做到大智若愚、返璞归真。所以老子主张“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15)。世人所乐于学习的东西是如何争先恐后,如何发家致富,如何升官发财,如何高人一等,如何占尽便宜不吃亏……修道之人学什么呢?学修身养性,学柔弱谦退,学慈俭不争,学清静无为,学含藏不露……就是用这些修身养性的学问去澡雪其精神,疏通其心理。这种学问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二是运用忘身的修养方法。老子认为人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忧患意识,是因为有身体的存在。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16),大地既然承载了我的形体,给与了我生命,就要以我一生的劳累作为代价,这是天经地义的。活着就不会一帆风顺,承受痛苦就是活着的代价,怎样尽最大可能活的愉快、活的潇洒,这是修道者孜孜追求的目的,这当然首先要解决心理调节的问题。庄子一生也活的不轻松,他很贫穷,经常面带菜色,连饭也吃不上。然而,他的精神状态是出奇的好,逍遥自在,与天地精神独往来,有良好的心理调节功夫。甚至连他的妻子去世了,他都鼓盆而歌。老子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17)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不存在,外界的荣华富贵对我产生不了诱惑,宠辱对我毫无影响,呼牛唤马任凭别人,我心宁静不为所动,又怎么会有心理负担呢?
  三是要异于俗人,以道自守。老子说“我独异于人,而贵食于母。”(18)就是因为自己持守大道,信仰大道,有坚定的精神信仰,才使自己有良好的心理基础。人活着不能没有目标,越是没有目标的人,活的越累、越烦、越没意思、心理负担越大。孔子就非常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说“不有博弈者乎?”(19)人绝对不能无所事事,修道之人要做的就是必须要坚定信仰,异俗反俗,在心理上要坚决与凡俗之事划清界限,人弃我取,人取我舍。不俗即是仙骨,天性淡泊不俗之人便是上根利器、生具仙根者。这样的人才能够不为物欲所累,才能够超凡脱俗,才能够清静身心、消除心理负担,也就能够长生久视,达到养生的功效。
  综上所述,老子的养生之道实际上是以自然简约、清静无为为原则,能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也就基本上使身心得到了清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磨练,致虚极,守静笃,达到常清常静的的境界。人能常清静,自然就能使精神专一,保持与肉体不分离,如此则可以养颜,可以愉悦,可以长寿,就是人间活神仙了。
引用文献:
(1):见《史记 老子申韩列传》
(2)、(12)、(16):见《南华经》
(3)、(4)、(5)、(6)、(7)、(8)、(9)、(10)、(11)、(13)、(15)、(17)、(18):见《道德经》
(14):见《庄子 在宥》
(19):见《论语》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