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公元224-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今安微宿县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权之司马氏集团,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鲁迅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与山世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有《幽愤诗》传世。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感情。善鼓琴,所弹《广陵散》尤著名,并作《琴赋》,对琴之奏法及表现力,均作细致描写。所著有《嵇中散集》,已散佚。后人辑本,以鲁迅所辑校《嵇康集》为最详备。
稽康身处乱世,却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诀窍。他认为,人之所以能长寿,关键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修养,不使自身为七情所伤、六淫所中。为了健康,稽康总结出一套很好的养生方法。比如他说,身体健康首先必须心理健康,必须陶冶性情以保养自己的精神,必须安定心志来健全形体,必须淡泊宁静,做到没有过分的情欲,从而使心气平和……为了长寿,嵇康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很有效的长寿之道,本可望成为一位超级寿星,只可惜他文才太高,招人嫉妒,最终被陷害致死。好在他的养生长寿经验都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养生论》。
嵇康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 ”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译文:
世上或有人认为神仙是可以学成的,长生不老也可以通过努力去做到。也有人认为上寿不过一百二十岁,过去的人和今天的人相同,超过这个寿限的说法,就是妖妄之论了。这两种说法都不符合实情。请让我试探着粗略的谈一谈:
虽然没有人亲眼目睹过神仙,但书籍文献所记载,以及前史的传记中,又有较详细的介绍,神仙是一定存在的!这种人好像承受了特殊的气,受之于自然,并非积学就能达到的。至于导养得法,以享尽天年,上达千余岁,下至数百年,也是可以有这种事情的。然而世人都不精通导养之法,所以无人能获得这么高的寿命。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好比服用药物以求发汗,或许有的人不能如愿发汗;可是愧疚情绪集结心头,也会大汗淋漓。再好比整日未进餐,就饥肠辘辘想吃饭;而曾参满怀悲哀,却七天没吃饭都不觉得饥饿。平常人半夜枯坐就会精神低迷想睡觉;而满怀忧愁的人通宵达旦都不能入眠。用结实的梳子理顺鬓发,喝醇酒使颜面发红,也能得到这种效果;而壮士发怒,就会明显的改变颜色,怒发直立甚至可以冲掉帽子。从这些例子来看,精神对于形体,就像一个国家要有君主一样。精神狂躁于中,形体就会损伤于外,如同君王昏庸于上,国家动乱于下是一样的道理。
就算在商汤那样的盛世种庄稼也有大旱的时节,多得到一次灌溉的禾苗,虽然最终免不了枯死的结局,但必定会枯死得晚一点。那么一次灌溉的好处,当然也是不能轻忽的。然而世人常说偶尔一次发怒侵害不了自己的心性,一次哀伤伤害不了自己的身体,所以就轻率地放纵自己的情绪,这就象不懂得一次灌溉的好处,却希望在旱苗上长出好庄稼一样。因此君子明白自己的形体靠精神而挺立,精神靠形体而长存,深刻领悟到生机容易丧失,也懂得一次过失也会伤害生命的道理。所以他们陶冶性情以保养元神,安定心志以健全躯体,不会让爱憎忧喜等情欲停留在自己的情志意念上,心性澹泊而不冲动,而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再加上用呼吸吐纳和服食来调养身体,使形体与精神相结合,表里之间都得到协调一致。
用田种法种田的人,一亩地有十斛的收成,就可以叫做良田,这是天下人所公认的。殊不知用区种法一亩地能有百余斛的收成。土地、种子都是一样的,只是耕种方法不同,就会有如此悬殊的收获。如果认为经商者没有十倍的利润,种田者没有百斛的希望,这是墨守常规不知变通的认识。吃黑豆多能使人重滞,吃白榆多能令人贪睡,合欢可以解除忿怒,萱草可以使人忘记忧愁,这是愚人智者都知道的常识。辛辣的食物能薰伤眼睛,有毒的河豚鱼没有人养,也是寻常世间的常识。生在头部的虱子会发黑,麝吃柏叶就产生麝香。在缺碘的地区人的脖子就会有瘿,在山西一带人的牙齿就容易发黄。据此推断,所有食物之气,都会熏陶情志影响身体,莫不如此。难道所有的食物之气只能使身体滞重而不能使身体轻捷?只能使眼睛昏暗而不能使眼睛明亮?只能使牙齿发黄却不能使牙齿坚固?只能使麝产生麝香而不能使它产生骚臭?所以神农氏说:上等药物延年益寿,中等药物调理性情,这是真正懂得性和命的道理,而用辅养之法以达到身心通达。可是世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只贪图五谷,沉溺声色。眼睛迷恋于缤纷色彩,耳朵专注于靡靡之音。美味煎熬其脏腑,醇酒伤害其肠胃,芳香腐蚀其骨髓,喜怒悖乱其正气。思虑耗散其心神,哀乐殃及其情绪。
以如此渺小的躯体,攻击它的非止一途;如此容易衰竭的身体,却内外受敌,身体又不是木块、石头,这怎么能坚持长久呢?那些过于奉养自己的人,饮食无节制?,以至体生百病;贪色不倦怠,以致精气乏绝;兼之风寒侵袭,百毒损伤,都半途夭折于众灾难。世人只知嘲笑他哀怜他,说他不会保养生命。至于保养身体缺失原理,在细微的地方不留神,积累小毛病而造成身体损伤,积累损伤造成身体衰败,身体衰败引起头发变白,头发变白发展到老态龙钟,又从老态龙钟走向死亡,稀里糊涂而不明白根由。中等智慧以下的,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因素。即便稍有觉悟,也都是在出现问题时才感叹和悔恨,却不懂得在各种危险未露端倪时就预先防备。这就象齐桓侯得了危及生命的大病,却恼怒扁鹊的先见之明,把自己感到病痛之时当作患病的开始。病害酿成于微小却在严重时才进行抢救,所以出现无效的治疗。按一般人的方式去生活,所以只能有一般人的寿命。俯仰观察天地万物,莫不如此。以多数人的寿限来证实自己,觉得与多数人相同就以此自慰,以为天地之理都是这样罢了。纵然听说些养生之道,也凭自己的见识去判断,认为说的不对。其次虽少有狐疑,却几乎不知从何处入手;其次自己尽力服药,一年半载,烦劳而不见效验,养生的志趣逐渐倦怠衰减,半途而废。有的人养生象用小水沟来积蓄精气,却用出海口来宣泄,还想坐求显报。有的人抑制情志隐忍欲念,割舍了荣耀之念,但嗜好常在眼前耳边,所追求的长寿希望却远在几十年以后,就又怕两处都失去,于是内心犹豫不决,内部思想交锋,外部物欲相诱,内外交相倾轧,这样又导致失败。
有些事物十分微妙,可以按道理去了解它,但很难用肉眼看清它。比如樟木生长七年后才能显现出自身的特性。如今却以急躁竞争的心态,妄想进入清静的境界,欲速而不达,求近而实远,所以不能坚持到底。许多人因未见养生功效就不再养生之道,而那些追求养身之道的人又因为不能专心致志而丧失了功效,片面的人因为没有两方面的配合而无成效,追求方术的人只沉迷于养生小道,诸如此类,所以想长生的人万中无一个能够成功。会养生的人就不是这样了。而是保持身心清虚通泰,少私寡欲。他们知道名利地位会妨碍品德修养,因此轻视名位而不去钻营,这是从心底里轻视它们并不是思想上贪恋而行动上强行抑制。他们认识到厚味的美食会伤害性命,所以抛弃它而毫不顾惜,这是从内心里不馋它们并不是贪嘴而勉强克制。外物能使人劳心费神所以不把它们放在心里,神气就会变得醇厚洁白而充盈。豁达开朗而没有忧愁,心神安宁没有杂念。再意守丹田,以平和之气来调养身心,身心日益协调,就能与天地的大道理相同。然后用灵芝蒸陶,用甘泉滋润,沐浴于朝阳,安抚以琴瑟,清静无为,怡然自得,身体轻健,心境高远。不去想快乐反而快乐得很,不去想长生反而可以长寿。长此以往,几乎就可以同羡门子比长寿, 与王子乔争长生,怎么能说没有长寿的可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