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仙道贵生 > 丹道著述
 
 
庄子听息法

         文     向高道

庄子听息法这一种静功,导源于庄子著作。陈樱宁先生根据自己六十多年的经验创导而成,并写成册子,但未刊印发行,后经阎海整理而成。因为我读了这个“功法”感觉非常好,所以在这里介绍给大家,我们共同来学习祖师的经典。
一、概述
所谓听息法,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这种听呼吸的方法是庄子书上的妙法。初下手时,只用耳根,不用意识,不是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两乳间的膻中穴),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而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就算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等,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它。这样听息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了,渐渐地入于睡乡,这才是神经得静养和神经衰弱恢复到健康过程中最有效的时侯。这时就要乘这个机会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强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这对病和健康有损无益。
睡醒之后,可以从头再做听息法,则又可安然入睡。如果是在白天睡了几次,不想再睡了,则不妨起来到外面稍激活动,或到树木多、空气新鲜的地方站着做几分钟吐纳(深呼吸),也可做柔软体操或打太极拳,但要适可而止,勿使身体过劳。然后,回到房内或坐或卧,仍旧做听息的工夫,还可能入于熟睡的境界。即使有时听息一时不能入睡,只要坚持听息就对全身和神经有益处。一般说来,听息法、可以根治失眠症,毫无流弊,而且与黄帝《内经》上所说的“阳入于阴”的理论相合(按黄帝《内经》“灵枢大惑篇”载日:“卫气常留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阳气虚,故目不瞑”)。
前人书中常有“心息相依”这一专门术语,但多未说明.如何依法。苏东坡主张先用数息法,后用随息法(见《东坡志林》卷一)。朱子则主张用《楞严经》“观鼻端白”法(见 《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但数息法要用意去数,不能纯然无念。观鼻端白法要开眼去观,时候久了,两眼难免疲劳。只有庄子听息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做也不会疲劳,才真正能合于心息相依这个规则。
庄子听呼吸法原为性命双修的基础,古今注《庄子》者,几乎没有一人把这层工夫全部明白开示于后学,他们多数是由于不懂,少数是出于保密,遂致此法埋没两千余年,几乎灭绝。这是道家学说的优秀遗产之一,应该发扬继承下来,若仅用以疗病,似乎未尽其用,老年人如有条件在闲暇时,可进一步深造,探讨这门高深的修养学术。年青人由于知识不足,条件不备,切不可冒昧急进,蛮练,以免弄巧成拙,贻害自己。年青人治好了病,适当坚持练功,保持精力充沛就可以了。
二、庄子听息法

《庄子》“心斋法”(《庄子》第四篇“人间世”篇)上载道:“颜回日: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这段话说的完全是静功的做法。这里试解各句含意及其做法如下。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工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埋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功夫已渐渐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若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今将以上所列三种法门作一个总结:苏东坡是先数息,后不数;他所谓“随息出入”,就是随其自然,不要再去数它。朱晦庵是先观息,后不观;他所谓“不宰之功”,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再去观它。庄子是先听息,后不听;他所谓“听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三人下手的工夫虽然不同,后来都归到一条路上,学者可以参合而用之。青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轻重之别,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轻者差不多可以全愈。出疗养院后,回到工作岗位时,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两次,勿使间断,才能继续维持已得之效果,逐渐完成未了之馀功。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