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仙道贵生 > 丹道著述
 
 
崂山道士的饮食

 崂山道士的饮食

邢学敏

道教重视饮食养生,追求健康长寿,其饮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将道教饮食作了较全面地总结,即饮食养生之道在于尊重客观规律,要重视烹调和节制饮食(“谨和五味”、“饮食有节”),过分追求美味佳肴和过度饮食都会招致疾病(“高粱之变”、“饱食”、“大饮”),只要认真地注意饮食规律与实践,便可以享其天年,活过百岁(“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南朝陶弘景在道教经典《养性延命录》中也强调了饮食的重要性,指出:“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可见,在道家的养生与修道中,饮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崂山道士的饮食遵循道教经典与戒律规范,其饮食文化主要体现在慈悲素食、苦修少食、修炼服食与饮酒嗜茶等几个方面。
一、慈悲素食
道教崇尚自然,禁止杀生食荤,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曰:“不得杀伤一切物命,不得渔猎伤煞众生,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之物,以及不得妄上树破卵”等,上天有好生恶杀之德,天地孕育万物,喜其生而恶其死,道教弟子体察天地之心,以杀生为戒,故提倡素食。
崂山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山中道众提供了良好的素食条件。崂山地处暖温带,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于南北各方多种植物在此生长繁殖,因此,崂山的植物物产十分丰富,主要有谷、麦、粱、豆、秫、玉蜀黍、荞麦、稻、芝麻、番薯、落花生等。崂山土质不甚适宜蔬菜生长,但蔬菜种类亦十分丰富,除了常见的葱、韭、蒜、薤、芥、芹、姜、苋、茄、瓠、豇豆、扁豆、四季豆、莴苣、蔓菁、茼蒿、芫荽、菠菜、蚕豆等,其“盛而特异”者主要有:菘(俗名白菜,大而丰,故有胶白之称)、萝卜(品优质佳)、马铃薯(俗名地蛋,内含淀粉最丰)、芋(大而充实,胜于他产)、冠众(味最清雅,足冠群蔬)、石虎皮(生高山阴崖上,色黑而薄,较木耳味清芬,堪咀嚼,入羹汤尤佳)、木耳、石芝(色白而嫩,以之调羹,胜于晚菘)、葛仙米(生明霞洞上,味清淡)、凤头菜(产明道观)、金针(花时,采取曝干,素食者视为珍品)、黄花菜、山药、蕨、笋、百合根(蜜合成可作点心,入药)等。另外,崂山还盛产西瓜、倭瓜、甜瓜等瓜类和犁、杏、桃等果类,其中,栗子遍布全山,“道人收而作粮。以供佳客” 。这些粮食、蔬菜、瓜果等都是崂山道士能够享用到的天然素食产品。尤其是种类繁多的崂山野生蔬菜,堪称无污染、营养价值较高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几乎所有的野菜内均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铁、锌、铜、锰等微量元素,硫胺素、核黄素的含量也较一般栽培蔬菜要高。以蕨菜为例,每10克鲜品含蛋白质0.4克、脂肪0.36克、糖类3.6克、有机酸0.45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野生蔬菜是一种抗寒耐旱,耐瘠薄、盐碱,生长繁殖力强的可再生生物资源,从而成为崂山道众取之不尽的素食宝库。
一些游人有幸品尝到了崂山道士的素食。如明代天启二年(1622),文人高出游至上清宫,得道士献芋为食。崇祯十二年(1639)夏,罢官后的胶州人高弘图与友人一起,历时十五天,游览了崂山九处风光山色,在崂山巨峰天门后神室,见庞眉道士“斋鼎中煮山蔬,道士自相味”,高氏“就鼎探其煮,试味之,果太羹也”,然“终不以易余味,性相近习远也,余不胜叹息云” 。看来,这种道士的山蔬饮食似乎不太合高弘图的口味。1932年农历8月,曾任教育总长的清末翰林傅增湘与绍兴名士周肇祥遍游崂山名胜,其《劳山游记》中记载了在蔚竹庵中享用的一次午饭,“道人炊黍相饷,佐以野菌松花” 。他还发现,当时太清宫的菜圃中种有瓜果、椒豆、秋蔬十亩,足供全观终年之食。
科学证明,蔬果等素食益处很多:素食中含有很多人体所需营养,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素食者的血液偏于弱碱性,粘度低,血液流畅,头脑更加清醒。崂山道众一贯提倡素食,如道士郭清礼回忆说,他刚入道时,有人结缘送来的海米掉在地上一颗,他随手捡起来放入口中,不假思索地吃掉了。于是,匡常修道长耐心地给他讲食素对修道及养生的好处,一直讲了将近两个小时 。总之,道教徒素食既体现了道教的慈善、博爱精神,又暗合养生之道。
道教提倡素食,禁止荤食。但清末民国时期,崂山道士的戒律似乎有所松弛。1911年春天,德国大使和神学家海因里希?哈克曼(1864-1935)和妻子在崂山太清宫居住了三个月(1911年1月26日至3月29日),他发现,太清宫中饲养着“用作膳食的鸡” ,还有几条狗。当时,道士们的食物主要是粉类、豆饼、蔬菜以及玉米窝头。住持韩谦让告诉哈克曼,按照宫观的规矩要求,“太清宫的道士大部分都是素食主义者。” 从“大部分”之语来看,有些道士并不是严格地食用素食的。民国五年(1916),日本青岛军政署对青岛地区李村乡民的衣食住状况调查发现,李村乡民通年以甘薯为主食,而当地的“道家者流”的生活水平比一般乡民高得多,他们以“麦粉制为馒头,杂以鱼肉,此非上流社会不得享食,寻常人家仅嫁娶、宴会时用之,不以供常食也” 。由李村地区“道家者流”的看来,推断当地道士的饮食水平比一般平民要丰盛一些,而“杂以鱼肉”则颇令人费解。无独有偶,抗日战争爆发后,崂山白云洞1939年遭到敌寇侵袭,在损失数目表中 ,竟有一口骡、两口猪,骡子可能用于运输、耕地之用,那么,猪估计是用作荤食了。考虑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青岛保安队常驻于此,并在洞内设有修械所,此猪或为保安队所豢养。
已故日本中国道教专家吉冈义丰教授从1940年至1946年间经常到北京白云观小住。他的《追求长生》一书介绍了解放前夕白云观道士的生活,作者也谈到了白云观道士对“鱼肉”的态度:
我不知怎样款待他这位吃素的道士(白云观监院安世霖),就直截了当地问他:“你可以吃鱼肉吗?”他说:“可以”,我松了口气,但却不由得问:“不犯清规?”他说:“在庙里我们严守清规,可是一出来,就要松动灵活一些。有时道士出来办事,在外要呆两星期或一个月;如果非要吃素,又找不到吃素的地方,岂不是要饿死。即使进城只一天,因为素菜馆不好找,也要挨饿一整天。在庙外要严守清规是不实际的。”他的话讲得很明白,我责怪自己太迂腐了。
按照安监院的解释,道士在庙里严守清规,但在庙外要严守清规是不实际的,这种解释似乎有些牵强,或也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而崂山道士在庙内的少量肉食,或可以看作戒律松弛的一种表现。
二、苦修少食与修炼服食
道教经典《太平经》云:“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人体摄入过量食物后,会大大增加肠胃、心肺、肝胆等消化器官的负担,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乃至寿命。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亦云:“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科学证实,适度的饥饿能使人体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受到冲击,然后通过肌体生理内环境稳定功能的重新调整,提高人体承受生理负担的能力,使各种身心疾病得到改善。全真教主张苦修,早期道士常以少食甚至不食来磨练意志。如元代崂山道士刘志坚“日一粝饭,盐醯不置”,一天只食用一餐粗硬的米饭,且无任何盐醋等调味品。明代先天庵齐道人“日啖穅秕一撮”。明代太清宫道士徐泰宜,志坚苦修,身著破衲,日以餐饭弃余为食,常替人作苦力。
从战国时期开始,服食就为养生家所重视,认为服食药饵或丹药会产生神奇功效。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引述《神农》四经曰:“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五芝及饵丹砂、玉札、曾青、雄黄、雌黄、云母、太乙禹徐粮,各可单服之,皆令人飞行长生”;“中药养性,下药除病, 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辟”。又引述《孝经援神契》曰:“椒姜御湿,营蒲益聪,巨胜延年,威喜辟兵。”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第一》引《神农经》曰:“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药(仙药)者,与天地相弊,日月并列。”道教服食的药包括丹药和中草药,指各种膏丹、丸、散、汤剂、酒方。道教服食的饵指糕饼类泛指各种营养品,其原料大致分为血肉品、草木品、菜蔬品、灵芝品、香料品、金玉品六大类。其做法分为糕点、酥酪、膏露、清蒸、红荟、粉蒸、烤炸、溜炒、腌熏、焖炖十大谱系,可谓是一套完整的营养菜谱。道教服食有时是修炼的需要,有时是代替饮食,有时为了坚固自己的体形。崂山药材不下百余种,“黄精、天门冬、苍术其最盛者也” 。可见,早在明末,黄精就已是崂山所产的主要药材了。黄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科黄精属,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分布,因产地不同又分为鸡头黄精、姜黄精、大黄精等。崂山黄精主要生长于山坡石隙和树下草丛中,其茎细长,叶片轮生,呈线状披针形。初夏时开白色钟状小花,秋后结出青黑色的球形浆果。根茎横生,肉质肥厚,颜色淡黄,气味芳香。据《本草纲目》载:“黄精补诸虚,填精髓,平补气血而润。”《神仙芝草经》则说黄精有“宽中益气,使五脏调和,肌肉充盈,骨髓坚强,其力倍增,多年不老,颜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之功效。崂山历代道士都把黄精当作“仙药”食用,借以求得轻身延年,达到羽化成仙的最高境界。清代即墨文人范九皋游览崂山时,在烟云涧附近的寿阳庵中受到道士们的热情款待,因此留下了“黄精初煮夜,红蕊正凌冬”的诗句,说明当时寿阳庵的道士们亦在食用黄精。康熙年间,即墨人黄宗崇在《赠明霞洞王道人小记》一文中写道:“客至则拾松枝煮涧水,出所制黄精为饭。” 一些小说或游记中记载了崂山道士奇特的服食方式。有服食青松者,如《绀珠集》卷十三《青翁》记载隋代有二人,“居牢山,食松久之,肉色与松同,人呼为青翁,今山中青翁观乃故居也”。明崇祯十二年(1639)夏,大学士高弘图在崂山道观中享用的是“松脂之属”,从“腹用果”的描写来看,这种东西似乎是可以用来填饱肚子的 。乾隆《山东通志》卷三十记载有元代新城人王嘉禄,少入崂山,遇道士授以五禽之术,“久遂不食,或食松柏叶”。近代周至元先生则记载了王嘉禄“服石”的故事:
王嘉禄,新城人。少入崂山,遇道士教以五禽之术,久遂不食。但以石为饭,或以松柏叶,渴则饮涧水。久之,遍身生毛寸许。一日思其母归,复火食,毛尽落。餐石如故。闲常囊石自随,映日视之,即辨其味。著齿无声,如粢糕饵。  
(图18)
一些高道隐形于山林之中,食物常就地取用松、石之物,并与服食修炼结合起来。服食养生不仅见于崂山道士,甚至普通崂山人也有服食并致长寿者,如宋代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拱翠堂记》云:“尝闻胶西牢山有老人,七八辈不出山,食其山中药,皆百余岁,耳聪目明。”道教饮食还讲究食疗,包括食补与药膳。道教还有一些饮食禁忌,如注重三厌(天厌雁、地厌犬、水厌龟)和五禁(韭、薤、蒜、芸苔、胡荽)等。道教的饮食养生文化已渗入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之中,其所使用的某些草木药石的疗效已被现代科学所证明,如茯苓、天门冬含有糖类、生物碱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松脂含松香酸酐等物质,确有延缓衰老、增强体质的功效。
现代崂山道士的饮食继承了素食传统,饮食更加丰富且退去了神秘色彩:
吃饭实行分餐制,每人两个碗(一个盛饭、一个盛菜)。主食为大米饭,青菜是时令菜,从不吃反季节蔬菜、肉类。一年四季不碰葱蒜,因为葱蒜是地五荤中两种,吃后气浊。大约2-3天吃一个鸡蛋,这也算我们最有营养、最为奢侈的食品,有时也吃点干果,如桂圆、大枣、核桃(居士送供的)等。早饭一般吃小咸菜,喝点小米稀饭;中午用花生油炒一个青菜;晚上吃面条加卤子(茄子、豆角、西红柿等)。
三、崂山道士与酒
早期的道教戒律并无禁酒的规定,如现存最早的《老君想尔戒》中就无戒酒条目。全真道创立后,其《初真戒律》《中极戒》《天仙大戒》等三堂大戒大量吸收了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和儒家的纲常名教思想,明确规定了不许饮酒的戒律。《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中就有“酒色财气食荤,但犯一者,罚出”的规定。尽管有了明确的戒酒条文,但道教历代仙真人物中多有与酒结缘者,许多文学作品也塑造了饮酒啖肉的道士形象,如醉八仙、张三丰等。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塑造了崂山道士的饮酒情状,如清代胶州著名文人张谦宜在《华楼仙迹记》中记载了华楼宫一个酒颠道士的传奇故事:
崇祯间,观中有老道士嗜酒,醉后向山膜拜曰:“仙翁怜予,独不能扶掖一登乎?”侪辈笑其狂,积岁不懈。一日微酣,攀葛如挂盄,凡三息以达于巅。砥平约十余亩,松盘生石上,偃卧虬龙,天风簸荡之枝,磨成片犹阔数尺,毛劲如铁。道士酒醒矣,不敢下,蹒跚蹲踞以进。
微酣的道士借助酒力终于爬上了绝险的聚仙台,果真见到了一幅仙界奇观。可酒醒之后,却吓的两腿战栗,不敢下山了。若干天后,好不容易才被道友救了下来,害怕、后悔了多日,得到的青玉碗和白玉吕洞宾像也被县令索要了去。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小说《劳山道士》中,更虚构了崂山道士集体饮酒的热闹场景:
(道士王七)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诸门人环听奔走。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酒壶,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萧管。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其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
剪纸成镜,壶酒无穷,箸化嫦娥,月中饮宴,这么神奇的宴饮场景怕只有道家才能享用吧!
一些崂山道教诗词中也不乏对酒的谈及,如崂山华楼景区有元代诗刻“重阳师父诗”云:“重阳师父作。背上葫芦蒲酒沽 ,无中却是有中无,清光墨蜡般般显,月里丛林永不枯。马师父答。玉液琼浆不消沽,舌上甘津不暂无,学得风仙既寂法,灵苗序草永难枯。”
《太清宫志》卷二《本宫旧有规则》有严禁道士饮酒的规定:“烟酒腥荤,不许入庙,违者罚。”但由一些诗词、游记的描述来看,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清代文人王大来《赠太清宫蔚亭道人》诗云:“石菌携篮采,松花满酒篘。山中容一醉,世上几年秋。” 不知此酒是否与道人同饮。清人黄象辕游崂山时,晚至旱河庵见到了“道人饮酒大醉”情形 。现代即墨人蓝水亦曾确言崂山道士嗜酒事:“闹市声连海,闲云影满庭。道人能嗜酒,终日醉当醒。” 道教的酒多为米酒或药酒,这种饮用或与道士追求养生的功效有关,但饮酒以至于大醉则不但损害身体也无益于修道了。
还有一些借酒浇愁的“准”崂山道士。李一壶,佚其名,不知何许人。明亡,黄冠道衣,徜徉二崂间。貌颀而长,须眉疏秀,喜饮酒,尝以一壶自随,人称“一壶先生”。即墨诗人黄垍赠歌云:“方(疑为一)壶道士能避世,不言爵里与姓字。芒鞋布袜方山冠,首载青山足履地。……不炼丹砂不辟谷,渴饮香醪饥食肉。”海阳进士赵似祖亦有《一壶道人歌》:“一壶道人喜饮酒,漫云一石与一斗。一壶独醉乱峰头,缥缈羽衣露双肘。” 另有王明佛,号悟禅,诸城人。能诗,善酒,尤工书法,他“逊清后来崂,隐于黄冠。鸠杖囊诗,足迹遍名山。晚归入塘子观,凿洞栖其中,不火食者数年。闲尝出游,以书换酒,酒醉书成,悠然不留”。刘树人尝赠诗云:“脱却儒冠著道装,饱看尘世遍沧桑。”作为前朝遗老,为化解亡国之痛,他们试图出世入道来排解忧愤、求得解脱。可能是因为二人有着道士的外形而实无道士的本质,周至元先生将他们二人归为栖隐。
四、崂山道士与茶
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淫着道教精神与道教思想。《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除了解毒之外,该经还记载了茶的其它功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传说远古的仙人多有服食,陶弘景《茶录》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东汉道士葛玄曾亲自种茶饮茶以养生。唐代陆羽作《茶经》,人们将其奉祀为“茶神”。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云:“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这种能令人羽化轻身、长生不老的茶,当然为梦想成仙的修道者所珍爱。茶亦是通灵达仙之物,自古被用作祭天地、神灵、祖先的祭品奠物。《南齐书》卷三《武帝纪》载,南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83)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主张以茶、饼等代替“牲”作祭品。唐人罗隐《送灶诗》云:“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南宋《上清灵宝大法》云:“上帝三宝前,列茶汤。”道教的斋醮科仪中普遍用茶,茶与香、灯、花、果等同为斋醮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供品。
许多道教名山如武当山、罗浮山、茅山、青城山等同时也是产茶圣地,崂山自然也不例外。在崂山,采茶制茶与海边捡拾蛤蚌、鳆鱼一样平常,堪称两道独特的风景。文人笔下多有生动记载,如清人赵似祖云:“网得海物形容怪,制得山茶气味清。” 林钟柱:“潮落儿争蛤,春深女摘茶” 。崂山茶的品质如何呢?周至元先生言其“味淡以清。惜山民不知采摘、烘焙之法,故不能与龙井等品齐名” 。早期的崂山茶惜因采摘、加工不得法而不出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即墨文人蓝水先生往游崂山,借宿太清宫。当家老道给他沏上一壶自制的茶,饮后感觉非常好,他在《崂山古今谈》一书中赋诗赞曰:“入口似龙井,味清色却青。谁为添一品?新制续《茶经》。”蓝氏认为,太清宫老道自制的茶堪比龙井。
烹茶的水是十分讲究的,陆羽在《茶经》中提到,饮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崂山名泉众多,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甘香清冽。上清宫鳌山石下的圣水泉有崂山第一泉之称,色白而味浓,入口甘芳,饮之使人顿生“总不成仙也似仙”之感 。华楼宫玉皇殿后的碧落岩下有“金液泉”,泉水落池中,不涸不溢,味极甘美。用这样的泉水煮茶有什么效果呢?元代礼部尚书王思诚在《金液泉》七言绝句中云:“瓦瓶日汲仙家用,酿酒煮茶味转甘。” 无论酿酒还是煮茶,用金液泉都会大大提高品味。除泉水外,崂山的井水品质亦不俗。如神清宫的长春井,“水味甘鲜。夏日则冽,冬日则燠。一勺入喉,肺腑为之爽然”。用此井水烹茶也别有风味,“道人爱客将茶烹,龙涎一勺汲深绠。初啜已令腋生风,再酌回甘味更永。凉如冰雪置于胸,寒似醍醐灌人顶” 。再如,华严寺前的烟霞井,水冽而甘,饮之香溢齿颊。“汲来甘露气便冷,煮就山茗味倍香。羽客且慢夸玉液,世人多误作琼浆。饮时如被醍醐灌,半盏早令百虑忘” 。此外,人们还特别强调用流动的“活水”来煮茶,如明代蓝田《崂山次石亭韵》云:“长竿拟调珊瑚树,活水亲烹紫笋茶(一种崂山野生茶)。”
崂山道士习惯饮茶,“丹灶”与“茶瓯”成了道士家的标志 。饮茶可以放松精神,排解苦恼与忧郁,读经悟道时,更需要茶来醒脑提神,如明代即墨人蓝史孙《送戴道人入崂山》一诗云:“分泉洗钵烹灵剂,就石支床看道书。”这里将茶水喻为“灵剂”,由它相伴,看起道书来自然利于悟道。一些游人常有幸得到道士的香茗款待。康熙三十六年(1697)四月,清代河南文人张道浚游览崂山,曾憩息于修真庵,“松间犬吠,道童知客至,拾松枝烹茗相款” 。看来,道童是用就地拾取的松枝烹茶的。还有的用野竹煮茶,如清代孙凤云《品茶诗》云:“素有耽幽癖,山茶入夜煎。连根烧野竹,带月汲山泉。香散品时味,清余沸后烟……” 夜深人静,明月高悬,品上一杯用野竹、山泉煎出的清茶,茶香四溢,令人陶醉。民国二十一年(1932),清末翰林傅增湘畅游崂山,时正值农历八月十五,在太清宫的宫门边,他“坐松阴下,煎雨前茶,观月品茗”,十分惬意,“清冷之趣,令人意迥,十年尘土一宵涤尽矣!” 饮茶有助于道家静功养生术的修炼,可以调气息、和阴阳、提精神、活跃思维、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使奉道者进人清虚之境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神清气爽,从而激发修道的毅力与悟性。
综之,崂山道士的饮食文化是崂山道教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深入探析,可以丰富崂山道教研究的领域与视野。
注:
周至元:《崂山志》卷五《物产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83页。
高弘图:《劳山九游记》,载周至元《崂山志》卷七《艺文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258页。
周至元:《崂山志》卷七《艺文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284页。
郭清礼:《忆崂山匡常修道长》,《中国道教》2006年第5期。
孔丽维:《全真道规:以海因里希?哈克曼所藏为例》,载张广保编《多重视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宋学立译,齐鲁书社,2013年,第531页。
秦国帅译:《内向的生活——德国传教士海因里希?哈克曼(Heinrich Hackmann)崂山游访记》,《道教学刊》2018年第1期。
袁荣叜:《胶澳志》卷三《民社志五?生活》,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八年版,第75页。
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31-001-00446-0116,《山东崂山白云洞一九三九年被敌寇侵袭损失数目表》,白云洞青院1939年5月4日。
吉冈义丰著 余仲珏译:《道士的生活》,《中国道教》1983年第1期。
黄宗昌:《崂山志》卷五《仙释》,新世纪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黄肇颚:《崂山续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页。
高弘图:《劳山九游记》,载周至元《崂山志》卷七《艺文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259页。
周至元:《崂山志》卷四《人物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64页。
《相约蔚竹,问道养生——访崂山北九水蔚竹观陈崇硕道长》,《青岛晚报》2010.07.29。引用时有删节并略作改动。
蒲酒,用菖蒲叶浸制的药酒。旧俗端午节饮之,谓可去疾疫。
周至元:《崂山志》卷二《形胜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89页。
黄象辕:《游崂记》,见黄肇颚《崂山续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周至元:《崂山志》卷二《形胜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02页。
周至元:《崂山志》卷四《人物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46-147页。
赵似祖:《游崂山》,见黄肇颚《崂山续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林钟柱:《我住崂山久》,见黄肇颚《崂山续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周至元:《崂山志》卷五《物产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84页。
周至元:《崂山志》卷二《形胜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74页。
黄肇颚:《崂山续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周至元:《崂山志》卷二《形胜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76页。
周至元:《崂山志》卷二《形胜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77页。
蓝田:《太清宫次丘长春韵》,见黄肇颚《崂山续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274页。
(清)张道浚:《游劳山记》,见《青岛市志?崂山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640页。
黄肇颚:《崂山续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傅增湘:《劳山游记》,载周至元《崂山志》卷七《艺文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287页。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