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仙道贵生 > 养生知识
 
 
养生杂谈四题

         文    采桑子

学会不生气
生气是人的一种情绪现象,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人生难免遇到不真不善不美不公平不讲理的事情,于是便会生怒气、生闷气、生闲气、生怨气……殊不知,生气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使本来不如意的事情更加不如意。更严重的是,生气极其有害于身心健康,可以说是自己摧残自己。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愤怒使别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却是自己。”我国清末文人阎敬铭写过一首《不气歌》,颇为风趣:“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大可推,诚恐因病将使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美国一位生理学家为研究生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结果发现,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的气成水后,澄清透明,可生气时呼出的气成水后则有紫色沉淀。他又把人生气时的“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只过了几分钟,大白鼠就死了。这位生理学家进而分析得出,一个人生气十分钟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了一次3000米的赛跑,且人生气时会分泌毒性的分泌物,经常生气的人自然难以健康长寿。
生气既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就应当学会控制自己,万一碰上生气的事,要自己给自己“消气”,使不良情绪得到疏导,不致于“气”出病来。有人认为“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以为脾气不好似乎是无法改变的,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也十分有害。一个人性情急躁,易于动怒,固然与气质上的特点有关,但主要还是一个思想修养的问题,这就需要性格上的自我陶冶与调适。
当然,改变动辄生气的性情要通过长期的努力,下一番自我反省、自我改造的工夫。有的人在墙上挂着“难得糊涂”的条幅,玻璃板下压着“制怒”、“慎思”的字条,但“火”还是照发,“气”还是照生,这些座右铭只是一纸空文。由此可见,要使自己少生气,不生气,首先,要心胸开阔,宽宏大量,凡事要想远点,想通点,想开点,不斤斤计较细枝末节的区区小事。其次,要与人为善,对别人多一点理解,相信别人也是懂道理和讲道理的,遇事不要总往坏处想,怀疑别人总是心眼不好,有意和自己过不去,似乎“洪洞县里没好人”。再次,要学会息怒,善于控制和调理自己的情绪,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时要提醒和告诫自己:“生气是自己惩罚自己”,把生气消灭在萌芽状态。
学会不生气,少生气,要靠自己去努力琢磨、寻求,要认识到容易生气是自己的修养不足,从而有意识地加以克服和改进,假以时日,就会取得成效。千万不要认为爱生气是正直、坦率的表现,甚至是值得炫耀的豪放,那样就会放纵自己,害人害己,影响和谐。
自卑者的三种表现
一般来说,自卑感的产生与主客观因素及自我评价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类都有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当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别人长大而自卑;当我们大的时候,却发现别人比我们更有钱;当我们有钱的时候,看到别人比我们更年轻力壮。这些都会在我们心底里产生自卑。这样看来,自卑其实是不可怕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卑也是推动一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但是,如果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自卑,而不愿去进行自我突破的话,那么自卑对你来讲就是非常有害的。
自卑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有三——
胆怯封闭   一些人深深感受到自己不如别人,在人在与人交往或者从事某项事业中必败无疑,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参与竞争,不干有风险的事,坚信“安全第一”。可是封闭自己,对自己没有自信,会造成不良循环。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卑的人很少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一些有激烈竞争事业中更难觅踪影。
自傲逼人   人们常说,过分的自卑会以过分的自尊表现出来,尤其当以屈从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时,就采用好斗的方式。有自卑感的人,他们会比任何人更注意到不让自己被别人发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当他认为别人可能会发现时,便采用这种好斗的方式阻止别人的了解。人们常常发现这种人动辄就会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寻找借口衅事。其实,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反而暴露出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跟随大流   丧失信心之人,常常对自己的决定缺乏自信,便随大流以求与他人保持一致,去应验一句“人随大流不挨罚,羊随大群不挨打”的古训。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努力寻找他人的认可。我们发现了自卑者的一个“规律”:他们在做某一件事之前就想,别人是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这样做会让人笑话吗?会不会被认为是出风头?在做了事之后,他们又想,这不知会不会得罪人?如果刚才不这样做是不是更好?等等。总而言之,求同心理极强。
荷的一身都是宝
 “一片秋云一片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酷暑之时读曹寅的《荷花》诗,一定会感到那“无穷碧”的接天莲叶与“别样红”的映日荷花正在送来阵阵幽香和清凉。荷花又名莲花、芙蕖、菡萏、六月春、水芙蓉,它享有“凌波仙子”的美名,被誉为“花中之君子”,“出水芙蓉”也正是荷花美的真实写照。荷花不仅是文学讴歌的主题,而且它还能有利于人的健康。
暑热时分,移步塘边看看接天的荷叶,心中总会生出丝丝凉意。心理学家认为这是颜色引起的心理反应,因为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能产生最和谐最完整的补色效果。粉红色意味着“似水柔情”般的情怀,是由挚爱和温暖交织而成的颜色;绿色具有隐蔽的安全性,人类从原始森林的绿色天地中走出来,在暑热中又回归到荷塘的绿色里。这些颜色刺激着人的大脑神经,实际就是一种心理按摩。
荷花入蔬,营养丰富。由荷花烹饪的美食品种,举不胜数。在宴请宾朋的荷花席上,“炸荷花”、“荷花青鱼片”、“荷莲北京鸭”等菜肴常会使食者胃口大开。
荷花亦可以入药。中医认为荷花性温、味甘苦,入心、肝二经,能清心凉血、解暑、去热毒、止惊痫、活血去瘀。夏日常饮荷花茶(取鲜荷花50克,水煎),可解暑热胸闷、汗出不畅;取10克鲜荷花煎汁,加入50克粳米煮成的粥中,趁温服用,可治高热无汗、烦热不安;将干荷花研末,加入煮沸的糯米粥中,粥成时,趁温热服用,可驻颜轻身抗衰老。以荷花、首乌粉、猪肝加工制作的“荷花首乌肝片”可养心、益肾、乌须发。
以鲜嫩碧绿的荷叶,裹鸡、包肉蒸而食之,其形态特殊,风味别致,乃上等佳肴。用上等大米,加虾肉、鸭肉、鸡蛋、香菇等共同蒸煮而成的荷叶饭,清香可口,令人垂涎。荷叶性平,味淡微涩,入心、肝、脾诸经,能清凉除热,止泻降火,解渴生津。取鲜荷叶一片洗净,煎汤代茶频饮,可治中暑身热、头昏目眩;取鲜荷叶、绿豆各50克,煎汤内服,可治疗暑痱痒痛;将鲜荷叶切碎,晒干贮存,每天取10克用沸水冲泡,频频饮服,能减肥、去脂、降血压;取荷叶一张,切成五块,与100克粳米共煮成粥,待米烂汤稠、表面浮有粥油时,弃叶,加糖调味食用,可解热、散淤、降血压、调血脂;将干荷叶烧黑存性,研末内服,可治吐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等症。
荷茶文化同样丰富多彩,人们常饮的“山楂荷叶茶”,有降压、消脂、减肥作用;“莲香茶”乃茶中珍品,据《浮生六记》载:“夏月荷花初开时,以纱撮茶叶少许置花心,天明取出,以泉水泡饮,香韵尤绝。”“荷叶上露”确属非凡,它不仅是由氢、氧原子共同结合的露水.而且其中混合着经荷叶中央的排水孔渗出的植物生理活性水,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
荷梗即荷叶柄,功效与荷花、荷叶类似。夏日,用小刀刮去荷梗上的毛刺,切成小段,煎汤代茶饮,可通气行水,治暑湿胸闷、泄泻、痢疾、淋病等症。
莲须即荷花的雄蕊,性平、味甘涩,入心、脾经,能清心益肾。中老年人常服可“固精气,乌须发,悦颜色”。
莲子是多功能高疗效的中药,性平、味甘涩,入脾、肾、心经,能养心、益肾、补脾。《本草纲目》中谓之:“清芳之气,得稼之味,乃脾之果也。”古人认为经常服食莲子,百病可祛。
适量饮水——简便易行的养生法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到中老年之后,体内固有的水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机体出现慢性脱水现象,如皮肤出现皱纹、干燥等,还有些老年人表现出“津液不足”和精神萎靡等症状。
中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迟钝而变得不觉得渴就不爱喝水。日常生活中,上了年纪的人应当养成爱喝水的习惯。清晨起床后最好先饮一杯水,因为一夜睡眠之后,人体的水分在汗液、尿液和呼气中丢失了不少,致使血液变得粘稠,血管腔狭窄,毛细血管里的血液量减少,皮肤看上去枯萎干瘪,灰暗无光。患脑血栓及冠心病的人常在夜间或上午九十点钟发病也与人体缺水有关,由于未能及时补充水分,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导致脑血栓形成和冠心病发作。中老年人多有重任在身,常常顾不上饮水,抑或对口渴不甚敏感而很少饮水,其结局会造成血液浓缩,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心血管病有可能随之而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体内的含水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人到中年,体内水分相对减少;到了老年,水分更为减少,实有适量补水之必要。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国的数位记者访美归来,合写了《美国万里行》一书。书中介绍了美国人有一个特殊生活习惯,那就是每每饭前必先饮一杯水。起初国人不甚理解,只觉稀罕,后来方知道这里面有一番科学道理。因为进餐前的饮水在胃里短暂停留后很快就进入了血液,保证了机体能分泌足够的消化液,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之奇效。事实验证,饭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和清晨起床之际饮水,是现代人生活中一条简便易行的养生之道。
经常补充水分能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管扩张复原,且是对已排空的胃肠道的一次清洁,有助于食物消化吸收。另外,中老年人在患中暑、发热、腹泻等疾病后,体内损失水分较多,亦应及时予以补充。人体每天维持活力所需水的摄入量约为6-8普通茶杯。如果活动量大、出汗多,则更要增加饮水量。不过,饮水应视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定时饮水亦应注意适量,若进水过快过多,血容量骤然剧增,有可能升高血压,加重心、肾、胃等脏器的负担,故应多次少饮,每次饮1-2杯水,适量而止才好。平素饮水时若嫌弃开水淡而无味,不妨喝茶,抑或把肉类、瓜菜等煮成汤水喝,这样既有营养价值,美味可口,又可使皮肤丰满而富有弹性,对延缓颜面衰老、过早起皱皆有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个人已感到口渴时,其体内失水状况已经达到了严重程度,而当口渴者还没有摄入足量的水达到机体所需要的量时,口渴感又往往已经消除了。为此,专家提议“不渴亦要喝水”,是有科学道理的。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