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玄门论道 > 经典阐释
 
 
浅谈道教的特点——刘洪升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特色,内容包罗万象,是中国文化的混沌现象。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诸子百家中的修炼思想和伦理观念、民间信仰等成分,又借鉴了佛教的宗教形式,逐步成为具有中国民众文化特色的宗教,最能代表中国的本土文化,其教义教理已深入民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但由于道教这个大葫芦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杂了,所以从古至今也引来了不少非议,如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评价道教仅用了四个字“杂而多端”。然而,正因为它杂,所以才能够综罗百代、兼收并蓄,保留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古籍文献,使它们不致失传;正因为它多端,所以道教文化才可以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上自哲学思想、自然规律、宗教信仰、治国用兵;中有经世谋略、人生经验、养生之道、医药健身、修炼方技;下至民俗祭祀、音乐绘画、术数星象、风水建筑,无所不包、无所不含。况且道教虽杂而不乱,虽多端而主题明确,始终贯穿着一个“道”字。道教文化同中华民族的血缘、地缘、国情、民俗紧密相连,故道教是唯一的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的特点之一:她是以道和德作为教理基础和终极信仰的宗教。道教以道来名教,可见道是道教的教理基础。道教所有的经典,都是用来阐明“道”这个唯一的教理的。道教有一体二用之行,一体者,道也;二用者,一行宗旨用,一行宗教用。在这二用之中,又是以宗为本的,以教为末的。所谓宗旨,就是本老庄清静无为之旨,直达于常清常静不生不灭而后已;所谓宗教,起始于汉初张良会商山四皓、从赤松子游,其九世孙张道陵创天师道阐扬教法普度众生,再到金元时期王重阳创全真教法。所以说并不是进了庙门、拜了师傅、穿了道装就是一个道士了。作为一个合格的道教信仰者,毕生要追求和奉行的应该是“尊道贵德、长生成仙、济世度人”。这十二个字,可以说就是道教的基本教义。“道”是道教的终极信仰和理论基础,是道教徒修炼的原则和依据,同时又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没有她,中国的整个哲学体系就无从建构。《道藏》五千四百八十四卷,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道,这个道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道以德显,德以善成,有道必有德,有德必行善。道教《自然经》所言“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即认为“道之在我即是德”,道为本体,德为功用,德是天之道的表现形式,这二者其实是不能分割的。换句话说,德就是道,道就是德,道和德一体的,道教说道和德的关系是“一而不一、二而不二”,德跟道具有同等的地位。所以道教也是德教,道与德同是道教的最高信仰,积德行善也是道教修炼的基本内容。
   道教的特点之二:道教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惟一讲究重生、养生、卫生,以追求肉身成仙、健康长寿、精神愉悦和现世利益为目的的宗教。这与其它宗教追求灵魂的解脱、重视来世利益、视今生为苦海的特点大相径庭。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大部分宗教,大都漠视人的现世快乐和生命存在,视人生为苦海,将生命的欢乐,寄托到遥遥无期的来世或天堂。道教却是唯一的关注生命和人本主义的宗教。因为道教的理论是建立在生道合一基础上的,生命的愉悦和长生久视、修道成仙是道教精神信仰的核心所在,因此我们也可以将道教称之为“生命的宗教”。在这种对生命的信仰和敬畏的基础上,道教徒们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探索寻求养生之道,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老子《道德经》中有大量关于养生贵身的言论,而老子本人也是一个养生有成的长寿之人,作为以道名教的道教,也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养生理论,认为通过刻苦的修炼,完全可以使人们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为了追求长生不死的梦想,道教徒们一直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养生之术,承袭了古代的行气、导引、按摩、房中等方术,并使之在理论和操作方法上不断的完善。长生不死的目标虽不能完全达到,但对健身延年、心理健康等方面却卓有成效。道教养生术不但是道教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道士对于长生的追求,推动了中国医药学、养生学和古化学的发展,其养生术中的气功、导引、按摩以及演化出来的内家拳术已成为中国的国粹,并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同时,为了达到长生的目的,道教非常重视对医药学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涌现出大量的道医,素有“医道同源,十道九医”之说。
   道教的特点之三:信仰神仙的多神教。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根本信仰,又是道教的核心内容。道教宫观内供奉的神像在世俗人的眼中只不过是一些泥塑木雕,但在道教徒心目中,他们是神仙的分灵,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我们顶礼膜拜的不是神像的表象,而正是他们的这种精神,如逍遥忘我的洒脱、精神愉悦的心态、睿智通达的智慧、浑厚博大的胸怀、慈悲度世的情怀等等。
   道教的神仙观也经历了一个从推崇肉体长生到追求精神(元神)永恒的转变过程。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在其《立教十五论》中说:“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邱处机亦言:“吾宗不言长生者,非不长生,超之也。”还说:“生灭者形也,无生灭者性也、神也。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只有一点阳光,超乎劫数之外,在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也就是说,全真道追求的是超越生死,而不是肉体长生。这较之丹鼎派的肉体长生说,在理论上有深化了不少。但邱处机的话仍嫌隐晦朦胧,至清初王常月则直接了当的明示:“不死者岂是凡身,长生者非关形质。…道存即是人存,法在即同身在。死而不亡者寿,千万劫不坏的无名之名;生而不有者形,千百世无损的无相之相。……留下一个仙名在人间,传下一部道言在世内,使千百年后,知有某人,这便是死而不亡者寿;使万亿劫后,通行其道,即是大圆满、大功德、大福报的身也。”也就是说长生不死是精神的长存,道教长生不死肉身成仙的信仰被彻底改造,重新回归于老庄的道家思想。
   其实,神仙世界并不是虚幻的和缥缈的,神仙本来也是人,是不同于凡俗的人,是超脱于尘世的人。那么,什么是神仙呢?“夫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汉书艺文志》)。”意思是说神仙就是保全性命之真(精神内守),追求超凡绝尘。他们心平意和,视生死如一,胸中不存在忧虑恐惧等任何的不良情绪,心胸开阔,光明磊落。这样的人还不是神仙吗?《天隐子》中说:“人生时禀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凝滞,则谓之神。宅神于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就是说人天生有股灵气,有极强的领悟能力,学什么都没有疑虑,就叫作神;将这种神安放在体内,那种聪明睿智的气质反映在身体上,自然就显得与众不同,这就叫作神仙。我们的功课经上也说“若皈圣智圆通地,便是生天得道人。”所以说神仙也是人,他们是做人的极致,是道德完美的极致,也是人生的极致。一个不能外身外物、反俗异俗的人,是没有可能成为神仙的。
     道教的特点之四:道教是一个真正体现男女平等的宗教。道教的神仙体系中拥有大量的女性神,而且她们的地位同样也是高高在上,丝毫不比男性神差。道教讲究和谐,和谐的首要条件是阴阳平衡。所以道教以男象征天或阳,以女象征地或阴,而且道教的思想更倾向于母性文化,以贵柔守雌为指导思想,《道德经》中更是把生养天地万物的道比喻作“天地母”,天地根”所以道教对古代虐待妇女、残害女婴的行为大力批判。《太平经》中说:“今天下失道以来,多贱女子,而反贼杀之,令使女子少于男,故使阴气绝,不与天地法相应。天道法,孤阳无双,至枯,令天不时雨。女者应地,独见贱,天下共贱其真母,共贼害杀地气,令使地气绝也不生,地大怒不悦,灾害益多,使王治不得平。”认为女性象征大地,对女性的轻视和迫害就是对地母不尊敬,不给女性以相应的社会地位就是不能与天地的法则相对应,其结果是给人们带来灾难。基于这样的认识,道教在造神运动中也忘不了给女性神一席之地。如道教女神中的最高神西王母就被视为阴气之精,同东王公共理阴阳二气,化生万物;斗母天尊则为众星之母,地位也在众多的男性神之上。而且因为生理上的特点,道教认为女性修炼要比男性更容易出成绩,道教第一个修炼成仙的女道士魏华存甚至还被推为上清茅山派的开山祖师。
   道教的特点之五:重视和谐、提倡回归自然的宗教。道教重视和谐,认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就是说和谐才是自然之常道。人体自身的心理系统与生理系统能保持和谐,才能保证健康长寿,达到最完美的生存状态;人际关系能保持和谐,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安宁;国家与国家之间能保持和谐,才能保证世界的和平发展。而在所有的和谐关系中,道教最重视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就是天人合一。其中的天,指的是自然界。道教认为天地是一个大的人体,人体是一个小的天地,自然界和人类从来就不曾分开过,也不可能分开。所以庄子提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大宗师》)”的原则,认为“天与人一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的教规戒律中更是明确规定了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诸多条文,如初真十戒第三戒:“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中极戒中“不得有心践踏虫蚁”;“不得上树探巢破卵”;“不得笼罩鸟兽”;“不得惊散栖伏”;“不得无故采摘花草”;“不得无故砍伐树木”;“不得以火烧田野山林”;“不得冬月发掘地中蜇藏”;“不得竭陂池水泽”等等。道教这种与大自然为友的回归自然的思想,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纠正了现代文明破坏自然生态的弊端,是有积极意义的。相反的,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止的破坏和索取,损害的不仅仅是大自然,其实正是人类自己。两千年前的老子好像早就预见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的主张,其中的自然意为“自然而然”,是道的本性,其意就是要求人们回归自然,不做戕害自然、戕害自己的事情。
   道教的特点之六:重视文化的生活宗教。道教如其说是一种宗教,倒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更为确切。因为从古至今,道教都未曾把发展教团作为首要的任务,而是注重于文化的吸收、积累和传播。道教甚至有“宁劝千人还俗,不劝一人出家”的说法,这也是道教在中国三大宗教中最为薄弱的原因之一。道教从他崛起之日起就不断强调他与一般教法不同,它主要强调精神方面的道德内涵,而轻视向鬼神去求祈。道教的这一特点,更是充分体现在戒律中,如中极戒中就有“不得习天文星象占卜等艺”;“不得淫祀神祗以求侥幸”;“不得向神鬼礼拜”;“不得向神鬼咒誓”等。这与普通人们对道教的认识大相径庭,因为在世俗人们的眼里,道教不就是装神弄鬼、斋醮祭拜、打卦算命吗?其实不然,这不是道教的真正的精神,而是被正道之士所鄙弃的,尤其被内丹清修派道士所排斥的。历史上,内丹清修派的道士不但放弃或减少了斋醮、科仪、符箓等内容,甚至完全不进行一般性的宗教生活,而是只需要一种清静无为的人生观和如何炼养内丹的方法来进行修炼,专心于用精神力量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所以,与其把道教看作是一种宗教,倒不如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更为确切。我觉得这是道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最吸引人们的地方之一。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