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玄门论道 > 经典阐释
 
 
道家和谐思想 ------以《淮南子》一书的为例

 刁梦洲


《淮南子》融合先秦各家的学说,以道论为基础,发展和提高了道家关于“和”的学说。《淮南子》从天人关系和形神关系等方面论证世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只有天人和谐,阴阳和谐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淮南子》中的和谐思想 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都有现实意义。
中国自古就把“和”作为万物生长和发展的根本前提,认为天与人是和谐的统一整体,《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认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应该协调,达到平衡状态,事物才能和谐稳定,才能产生新事物;《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的理论推演到人类社会中的为人处事。《淮南子》融合先秦各家的学说,以道论为基础,发展和提高了道家关于“和”的学说。《俶真训》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响,雨露所濡,道德所扶,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认为“和”是一种“和气”,是阴气和阳气达到和谐的状态,也是自然万物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本,“天二气则成虹,地二气则泄藏,人二气则成病,阴阳不能且冬且夏”,不论天和人都要阴阳二气协调,才能正常运行,否则就会出现疾病或灾祸。(图18)
《淮南子》认为“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人是自然的产物。《原道训》说:“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与杂揉者也。所谓人者,偶<目差>智故,曲巧伪诈,所以俯仰于世人而与俗交者也。故牛岐蹄而戴角,马被髦而全足者,天也。络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认为天是无意志,无目的,它纯洁质朴,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的。天即自然,人应该以不扰乱天为前提,人只有在自然界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淮南子》还特别指出,自然现象的变化对人类来说也是无目的的,它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天有明,不忧民之晦也,百姓穿户凿牖,自取照焉;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百姓伐木芟草,自取富焉”,日月的光明和地上的万物并不是上天有目的的赐予,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生产才能取得自己所需的东西,天地没有给人恩赐,人类也不需要感谢天地。《淮南子》关注的天不是人的主宰,它所关注的天是自然之天,天有其运行的客观规律,人的活动要遵循天道自然的规律。
《淮南子》认为天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道”的某些内涵。天在其生成发展演变中有自身的规律,没有神灵的存在,没有人为的痕迹,正是因为这种无形的规律,使得天行有常。人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要按照规律办事,《时则训》中逐季逐月记叙了“时则”规律,在记述“时则”规律的同时也叙述了依据时令变化颁布的政令,这些政令是古人遵照天的规律从事生产活动和政治活动的经验总结。人的活动必须遵循天道自然的原则,否则就会遭受各种灾祸,“仲夏行冬令,则雹霰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不孰,百螣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蚤成,民殃于疫。”;“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盛,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无实。行夏令,则冬多火灾,寒暑不节,民多虐疾”,如果人类违反自然的法则,违背了自然规律,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就会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威胁。
《淮南子》认为阴阳之气运动变化的最佳状态是“和”。《汜论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和”是气存在的最完满的状态,“和”并非静止不变,而是指阴阳二气的协调中和。“和”表现在自然界,就是对立面的和谐,阴阳在相互斗争和融合中此消彼长,达到稳定状态就是“和”。 《泰族训》说: “天地四时,非生万物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万物的产生都是由阴阳和合而生,是阴阳二气达到”和”的状态的产物,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依赖构成事物之气的和谐状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如果阴阳二气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生命的丧失或受到伤害。“今夫徙树者,失其阴阳之性,则莫不枯稿”,就是说阴阳二气和谐则生万物,否则就会伤害万物。(图19)
《淮南子》主张天人和谐,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在天人关系上,庄子《秋水》说“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强调人的自然性,忽视了人认识自然的能动性;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荀子强调“天人相分”。关于天人关系的探讨也是汉代哲学一个尖锐的问题。《淮南子》综合了各家思想,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 “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认为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而行事,只能因循自然而为,才能实现天和人关系的和谐。
汉代从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都特别喜欢讲天人感应,因此《淮南子》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淮南子》继承了阴阳五行学派的思想,把人与天的结构直接相比附,《天文训》“蚑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十节”。人的生理结构与天的结构相类似和对应,《精神训>“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从形体、情绪等多方面进行天人间的主观类比,认为自然界的风雨寒暑变化,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都是和天有联系的,天和人之间是互相感应和影响的。
《淮南子》认为天人是相互感应的,“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人的身体就象一个小宇宙,人体、精神与天相类似,人与天相通的。《淮南子》认为天与人是和谐的统一整体,“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也;虹霓、彗星者,天之忌也”,《淮南子》认为日月星辰,四季的循环变化,都是天运行的结果,人和天是相互感应的。《泰族训》说:“天之与人,有以相通也。故国危亡而天文变,世惑乱而虹霓见”,意思是国家的兴亡和天文现象是有联系的,如果出现国家危亡和社会动乱,上天就会给与警示,就会有虹霓出现。《天文训》“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枉法令则多虫螟,杀不辜则国赤地,令不收则多淫雨”,人类社会的治乱和政治的好坏会影响天的变化,哪里能遵循“天”的运行规律,哪里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果君主不能善待人民,上天就会降下灾祸。《天文训》说:“荧惑常以十月入太微,受制而出行列宿,司无道之国。为乱,为贼,为疾,为丧,为饥,为兵,出入无常,辩变其色,时见时匿”,宇宙中的星相是和人间的治乱相联系的,当政令清平,万事和顺时,天体和气象就能正常运行,当政令不畅时,就会干扰天象的正常运行,造成异常和灾害。天象体现上天的意志,如果人们不按天道规律办事,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淮南子》天人感应的思想是一种感应论思想和道家天道自然的思想结合起来的产物,它把国家的治乱,自然现象和天体运行联系起来,认为人和天是相互感应和影响的,天人之间受某种意志和目的的支配,但在《淮南子》中这种联系是一种自然的联系,是由道的规律决定和制约的,这是和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有区别,它不承认天的意志,主张天道自然无为。《淮南子》没有象董仲舒那样将天人格化,没有目的论的神学气味,《淮南子》天人感应的和谐思想是和它所讲的天道自然的理论相一致的。
《淮南子》主张形神的和谐统一。形神问题,又称为身心问题,是指关于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形指的是身体、形体,神指的是精神。如何理解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形神如何能够达到和谐统一,是人们一直思索的问题,形神问题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庄子主张形神分离,把精神放在第一位,认为:“精神生于道,形本于精。”;《管子·内业》把人的精神说成是物质性的精气,认为“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淮南子》说:“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人的精神和形体都是天地所生,都是由道化育而来的。万物的形体是可以消亡的,但精神是不会消亡的,“形有摩而神未尝化者,以不化应化,千变万化,而未始有极。化者复归于无形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夫木之死也,青青去之也。夫使木生者,岂木也?犹充形者之非形也。故生生者未尝死也,其所生则死矣;化物者未尝化也,其所化则化矣”。精神的形式不断变化的,但精神的内容是不会消亡的,形体会消失,但精神会转化为另一种存在方式而存在。
形神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原道训》说:“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视,营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能分白黑、视丑美,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形体是生命存在所依据的基础,气是人的生命运动的形式,它充塞在人的形体中,精神是生命运动的根本。形、神、气三者应处于适宜的位置,各守他们正确的职责,这样三者才能和谐共存,生命才得以正常地存在和发展,如果三者之间有一个方面失调,扰乱了和谐之气,就会导致人的生命受到伤害。
《淮南子》认识到人的形体和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但二者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精神起着主导作用,形体处于从属地位。“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精神是形体的主宰,精神决定和主宰形体的运行,如果形神和谐,就是对生命有利的,如果精神被形体所控制,那么对生命就是有害的。《淮南子》认为形与神有一定的独立性,“有人形体发生伤病而精神依然高昂,有人精神失常而形体的活力犹存,这在未老而夭的人中颇为常见。由此可知形与神之间不象形影那样同步不离”。《淮南子》认为对生命的伤害最主要的是情感和欲望,“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僧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的情感欲望会破坏形、气、神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故圣人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是故无所甚疏,而无所甚亲。抱德炀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魂魄处其宅,而精神守其根,死生无变于己,故曰至神”,要求人保持恬偷虚静的人生态度,不要让外界的贪欲侵扰人的精神。(图20)
基于对“和”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淮南子》力图在人的身体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淮南子·本经训》说:“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人气者也。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谷不为”,把事物的变化和人间的治乱都看成是阴阳变化的结果,“阴阳和”万物才能生长,如果阴阳不和就会引起君臣失和及自然灾害,从而阻碍宇宙和万物的正常运行。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也要遵循着“和”的法则。《淮南子·原道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形、气、神和谐协调,生命便得以正常地存在和发展,如果一方失衡,就会危及生命,三者的协调发展,是靠阴阳之气的“和”来实现的。人必须按照“和”的要求,自觉地调养体内的阴阳之气,否则就会损害体内阴阳二气的和谐,进而影响人的健康。社会的发展也要遵循“和”的规律。《淮南子》提出“法阴阳”的思想。“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埒类,赢缩卷舒,沦于不测,终始虚满,转于无原”。和谐不仅是自然界必须的,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下去的条件,君主也应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变化规律实际是万物自然运行的规律,是道在自然和社会的体现,只有阴阳和谐,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故圣人怀天气,抱天心,执中含和,不下庙堂而衍四海,变习易俗,民化而迁善,若性诸己,能以神化也”,“执中含和”就是要求依据阴阳二气运动的规律来治国,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个人简介:刁梦洲 中国哲学专业硕士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