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玄门论道 > 经典阐释
 
 
大道之行 为而不争——道德经81章直讲

      文    郭清礼
    前言:《道德经》是道教根本经典,春秋末年老子所作。《史记》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即今天的河南鹿邑。
    老子即是道教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亦称太上老君。道经记载:太上道祖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知道必有“真人”经过。道祖来到时,尹喜恳请道祖留下著作度化人间,就是这部《道德经》经中的内容玄奥无极、包容万象,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今中外,探索和注解《道德经》的人,汗牛充栋,见仁见智,总结起来不乏两条路。
    一条是入世之路,修习人道,可以修身、齐家、治国。他们用全部才智,穷经皓首。但对于经中的真谛,仍是隔雾看花,未得其真。
    一条是出世之路,体悟天道,可以修仙,超越,永恒。他们用全部生命,去体悟和实践《道德经》的真言,追求一种“死而不亡”永恒的超脱境界。
    《史记》记载,孔子曾经向太上道祖请教学问,回来后告诉自己的学生说:“我竟然见到了龙”。我国历史上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顺治皇帝都亲自注解过《道德经》,并流传于世。

                       (汉石画孔子见老子)
    西方哲人尼采讲——《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
    托尔斯泰讲——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德国总理施罗德讲——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习近平主席在发言中讲“治大国若烹小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道德经》共81章,主要是讲“道”和“德” 的宇宙演化和人生含义,也就是讲天道和人道。天道自然,人道自私。天道利万物众生,人道图自私自利。
天道是什么?太上之“道”无形无象,是宇宙的本源和本体,宇宙真相都在其中,蕴含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就像一个包罗万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宝藏,每个人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生生之道充满宇宙,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包含无上,一切智慧。又化生出众生本性和众生智慧。我们的人生真相和本来都在其中。所以我们一定要对“道”,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假如我们把“道”认识错了,那就南辕北辙了,修道最后得不到结果,是非常可惜的。所以要以“心”悟道。
    太上道祖慈悲,留道德经于世,广宣于人间,承传于道教。就是告诉众生,道德经的信仰,是众生对“道”的信仰。通过学习,体悟,道德经的智慧,来悟解“道”;通过修持,脱离人生种种苦难、无尽是非烦恼、生老病死,把握人生真谛,直达幸福彼岸。
    道在哪里呢?
    道——在天地,与神同在;与众生同在;与我们同在。神由道生,道神一体。所以我们每个人体内,都具有神性的光芒。人性彰显于外,障蔽了先天具足的神性。
    道——在人间。明道者通达;悟道者自在;修道者无忧;学道者快乐;持道者逍遥;求道者富贵;传道者福报;信道者长寿;得道者长生。
    道——在体内。与生俱来,人人具有。时时可求,世世可修。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道——在人心。道性在天,化而为神。神入于心,心和于性。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末。神静而心和,心和而神全。神燥则心荡,心荡则形伤。
    道——在众生。是生成一切无形有形、有相无相、三界内外,法界虚空的因。是化育一切含灵、群星河汉、天地万物、人神鬼祇的因。是统摄芸芸众生、地狱六道、人间百态、是非善恶的因。道外无因,道内无果。道生一切因,因生一切果。因果循环,复归于道。
    今天讲《道德经》的最后一章,第81章。
    原文如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这个“信”就是宇宙真实的存在,宇宙的真相。“信”就是天地之“真”。在人体内这个“信”,即是虚空之中的一点灵性,修道就是要把这天生的一点点灵性,培根发芽成长壮大。用“积功累德”的方法,积善成德。最根本的,最基础的就从“信言不美”开始。
    太上道祖在《道德经》中开示了三种说话的方法。
    第一种语言,是最上道,只有前世祖上有德,今生有大福报、大根基的人才能掌握。这种人都是秉承了天命承载了天地之道,就是道德经讲的“不言”之言。即是:不用语言,不用心机,对镜无心,得意忘言。体内灵性和于天地之性,一举一动合乎天理,厚德载物奉养众生。在尘出尘,住世离世。
    所以太上道祖讲:“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南华真人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从来没有用语言夸奖自己的美丽;没有商讨四季变换的法则;万物自然成长也从来没有说为什么。
    第二种语言:就是“信言”,真实淳朴,没有经过心机的雕琢,没有添加人为的粉饰。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用真实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此信为,忠孝廉耻各尽其道,仁义礼智各得其宜。正邪分明,正念常存。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昧性迷心。孔子云:“民无信不立”。所以说:信言是修道的阶梯,做人的根本,成功的保证,幸福的法宝。
    第三种语言:就是“美言”,美言者,虚化粉状巧言修饰之辞。不真实的、虚伪的、夸张的言语。 虚诞无凭,搬弄是非。巧语害人,孔子说:“巧言令色”。 言为心声,不可不慎。轻言许诺,口是心非,心念不纯,言出招祸,所以圣人心口不二,知行合一。口若悬河,造下无边口业。业债偿还,遭受五体坏烂之苦。所以要言必行,行必果。善言善念,不离善心。看似虽易,实行很难。圣人犹难,常人更要时时勉励,刻刻提醒,才不至于造下业障,用生命的代价来偿还。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谋士叫邹忌,邹忌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第二天,邹忌把比美的事情讲给齐威王听,并说:您宫中的妃子、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美言”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得下等奖赏。” 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所以说:“不言”之人载天地之道,“信言”之人养淳朴之德;“美言”之人伤自己之性。
    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善者,以道修身,以德养性。悟天地为一体,知生命于一瞬。含光内敛,智慧圆满。不起一念,不发于唇。守辱含垢,知命和天。不与万物争雄,不与世人论争。
    舜的父亲双目失明,生母死的早,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无理,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无比善待他的父母和弟弟。所以,大家认为舜 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 来,想把舜烧死。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一点也没受伤。?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善辩之士,不明大道天理,实则为一,分则无限。越是善辩之人,巧言辞令以胜人,讥讽敏捷于口舌。不知本性愚钝,顽固未开。
    世间巧言,善辩之士,皆未明大道“成缺”圆融之理。自以为是,以巧为能。天地间一切万物,凡有形色者,圆方曲直,长短大小,物物微妙,般般奇特,皆是大道自然之妙,皆非人心机巧造作。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说:“大象是一把大蒲扇嘛!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而那位年老的盲人说: “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四个盲人争吵不休,各执己见,互不相让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
    这个故事讲,四个盲人站在自己的观点上都没有错,因为看不到整体,远离的大道的圆满。所以,争辩已经从各自的内心开始了。
    其时,世间人不止只有眼耳有盲聋,更多的是思想和智慧上的盲聋。孔子也发出感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固执己见而不思改变。据理力争呈口舌之快。
    只有内心清静,才能不生巧言巧辩之意。参透万物和人生的真相,举动之间暗合天理,放下世间之理,以天地为一粟时,已经忘记了什么是“辨”了,达到无辩不争的境界。所以必须清除心中巧诈伪邪之念,才能做到心正身正,方能做到正人正己。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修道有成的人。他已经参透天地生成的原点,宇宙起源的本初,万物存在的根本,生命本初的灵光。所以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这里的“知”,达到“三生万物”的时候就是“博”。所以,博由知而生,知是大树之根,博乃枝繁叶茂。知与博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不能相互代替。只有体悟“道”的圆满智慧,才可以根据自身的根基选择“知与博”的修道之路。
    修道者,不用耳目之用,不贵见识之多,养于性而求于内,存其心而和于天,是为“知者不博”。
    修学者,求之于外,万象纷纭,人间世事,博古通今,巧用心机,是为“博者不知 ”
    《南华经》秋水篇讲了一个“望洋兴叹”故事。秋天时候,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河伯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
    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的尽头。他茫然地抬头对北海之神感慨地说: ‘我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我了。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呀。
    北海神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天地之道,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知识。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现在我可以同你谈论天地之间的大道了。然后,北海神讲了一番河神从未听说过的大道理。河神因此而悟道,所以呀,谦虚、柔弱、不耻下问是修道的种子。
    《列子》中记载: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解释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想了很久,也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知识渊博的呢?
    知识再渊博,也会有盲点。宇宙再广阔,也会有尽头。唯有一言一动,息息与天相通。以元神为主宰,达到无知无识,天心发动,即是修真养道之时。
    圣人不积
    圣人不积攒有形之物,视财利货物皆为共有,不占有天地一丝一毫,以天地之公,利众生之便。倾自己的所有,为天下之众生。广积阴德,不为己求。积功累德,广行方便。以性命为珠宝,以仁义为金玉,以真性为富有,以清净不争为家业。待到功德圆满,法身长存,逍遥天地,九族得度,皆得长生。
    世间不明此理之人,恨不得天下之财,为我一人所得,世间之利,为我一人独得。舍身拼命而不顾,昧心害物而不管。殊不知无常一到,罪孽满身,悔之不及。
    《逍遥游》讲: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要和日月比光,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不显得徒劳吗?可是我还在占有天下这个位置,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让给你。”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安定了,而我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吗?小鸟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请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所以大智慧的圣人,认为自己的财富即为众生的财富。以自己之货利,布施与众生。以此为乐,以此为生。不求回报,而天地有感,虽不为己,而己越有。
    真心布施与奉献,做到“人我皆空,物我两忘”。内不见布施之我,施恩不求报;外不见接受布施的人,与人不追悔;中不见所布施的财物,视金钱为众生所有。
    范蠡,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出身虽贫贱,但是博学多才,辅佐越国勾践。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先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亲,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想请他担任相国,他却急流勇退,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携家人迁徙至山东定陶,开始经商,没出几年,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
范蠡,聚财之后广为布施,懂得散财,懂得布施,愈施愈多,越散越有,散于众生,得大福报。最终得以成神。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之道,宇宙之间的自然之道,天地之间的神仙之道,自古以来,利万物而无害,利众生而无求。
    宇宙开辟以前,天和地混混沌沌地成一团,象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阳气上升为天,阴气下沉为地。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的变化,他的智慧比天还要高超,他的能力比地还要强大。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也长得非常高大。天地开辟了以后,才出现了世间的三皇。
开天辟地时诞生的盘古,将自己的整个身躯化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呼吸之气变成了清风和云朵,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四脚五体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血液化成了滔滔的江河,筋脉变成了山川道路,皮肤肌肉化作了肥田沃土,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汗毛变成了草木,牙齿和骨头变成了金属和岩石,人类就是寄生在盘古身上的各种小虫,秉受盘古体内的灵性,变成了生活在大地的黎民百姓。
    盘古为这个美好世界的诞生,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把身体化作万物众生,把灵性化作元始祖气,成为了最伟大的神,就是道教的玉清元始天尊。
    所以说,人人具有道性,因为我们本身就是道祖分灵化气的一份子。不过被物欲遮掩,隐不能显。只有勉励精进,济世利民,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奉行利天下而不害之道,以善祛恶以公祛私,才能道性显现回归天道。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此处的圣人,指都是修道有成的真人,可与天地同流,可与太虚同体。运阴阳之用,行道德之妙,达性命之真。绝贪去欲,反扑还淳。不以是非好恶,内伤其身,不以争名夺利,外伤其形。
    圣人的作为,效法天地。圣人的功德,昭彰幽明。
    修养身心,保持道德。以不争之德,奉养万民之利。不取不留,不积不争。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做。深知“福因慈善得,祸由奸巧来”的道理。像阳光一样,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无私奉献,无欲无求,无怨无悔。
    这才是《道德经》的真髓呀。还望诸位善男信女,树立正信,不要迷惑,尊“道经师”三宝,跳出世间樊笼,勇脱人生烦恼。
    这真是:
    道德五千字字珠,识破色空是道徒。
    众生芸芸谁做主,了悟生死至虚无。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