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玄门论道 > 经典阐释
 
 
道体运行,随顺天运——读《庄子·天运》
道体运行,随顺天运 ——读《庄子·天运》 张永祥 庄子《天运》篇“所论天地帝王之道,贵无为而贱有为,重道德而轻仁义,篇篇一旨,但阖辟变化,如风云之卷舒,千态万状,令人应接不暇,故予谓读《庄子》者,如观幻人幻物,知其为幻,则千法万法,皆从一法而生,不复受其簸弄矣。”(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道体的运行,人和道的关系是本篇的主旨。 《天运》的开头论述十六个问题,从天地、日月一直诘问道云、雨、风。这十六个问题井然有序,一层问其状态:“天不停地在运转吗?地是静止不动的吗?日月出没往来,是在相互追逐吗?”一层问其主宰:“谁指挥着天运转?谁维持着地静止不动?谁又闲着无事推动着日月运行?”把古人在苍茫中感受到的无形力量全盘托出,跃然纸上。十六个问题摆出来,问者是谁,被问者又是谁,一概不知。便在此时,巫咸现身了,说了一段貌似神秘的话,留下什么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其实,神秘玄奥并非故弄玄虚,言说无物也是理所当然。所以冥冥之中有“道”,字字都围绕着“道”。注家刘凤苞说:“六极五常,不足尽道,而于天人感应之机最为切近。就此轻轻点逗,而道已在个中也。”又说:“一眼窥定道字,却故作疑阵使人于言外领会。”这是说六极五常并不是道的全部,只是与天人关系切近的一部分,文中轻轻点到,“道”在其中已隐约可见了。人人都能从十六个问题背后窥见“道”的影子,庄子却只出谜而不戳破谜底,为的是让人摆脱不可信又有限的语言领会无迹的“道”。 太宰荡问庄子仁义,北门成问乐,仍围绕着“道”本身展开各色的描述。写的都是如何堪破仁义和智识,最终体悟“道”的过程,即“损之又损之”,一层层脱卸掉障识和道德教条,最终反朴归真。 师金答颜渊一段,连缀了六个比喻来讽刺孔子的泥古不化,不合时宜。孔子推崇周公之礼,一意力挽濒临崩溃的礼乐制度。苦心孤诣宣讲仁义,周游列国无所用武之地后退而授学,从而形成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学说。吕思勉在其《中国简史》中对儒家学说也有类似于庄子的评价。他说:“儒家之遗害于后世的,在于大同之义不传,所得的多是小康之义。小康之世的社会组织,较后世为转制。后人不知此为一时的组织,而认为天经地义,无可改变,欲强已进步的社会以就之,这等于以杞柳为杯棬,等于削足以适履,所以引起纠纷,而儒盛行,遂成为功罪不相掩之局。这只可说是后来的儒家不克负荷,怪不得创始的人。但亦不能一定怪后来的任何人。因儒学是在这种社会之中逐渐发达的。凡学术,固有变化社会之功,同时亦必受社会的影响,而其本身自起变化,这亦是不可如何的事”。 师金答颜渊一段的第一喻把孔子尊奉周王礼数比作拿人已陈的刍狗。第二喻是说孔子把西周制度搬到鲁国实行无异于陆上行舟,劳而无功。第三喻把礼节和桔槔作比较,指出它们同是被人所用的东西。第四喻最精警,写出了“治”之变,“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柤梨橘柚各有其不同的口味,却都为人所爱,如只坚持一种口味便是拘泥于陈迹了。第五喻以猴子和周公之别来形容古今的不同,有如此大的不同又如何能用同一个礼义法度来治理呢?第五喻承接第四喻之意深入缕析。既然治理之法并不唯一,而古今差别又不可忽略,沿用古法岂不无异于沐猴而冠?庄子认为孔子之所以犯下这样一个可笑错误,是因为没有领会西周社会所以能治理得好的原因,所以也成了个效“西周”的“东周”,学得的只是外表和皮毛,而其内里却被忽略了。庄子认为这个关键的内在,便是“道”。孔子问道,而道的特点是“变”,“变”的特点是无迹。道的运化是无法从痕迹上把握的,故孔子感叹道:“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这里的“化”成了“道”的代名词。由此,道自化,人与之化,正是随顺天运的真谛! 所谓“天运”,即各种自然现象无心运行而自动。大道无形,运化无法从形迹上把握,但道每时每刻都在运行,阴阳交替,四季轮回,都有规律可循,但无形无影,无法从形迹上去把握掌控。道在运行中自化,浩渺无穷,人力不可为。因此,人只能遵从大道,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不能人为地破坏大自然,倒行逆施,逆道而为。人类对大自然的无尽索取,已显露出大自然对人类的警示。如若人类不引以为戒,改弦更张,必将自食其果。治国理政也应该循道行政,无为而治,达到天下大同。小国寡民,自得其乐,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构建起和谐社会。大同社会遵从大道,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复归婴儿之心,天真无邪。人没有贪欲私念,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就能循道而生,人类的归宿随顺天运而美好。 《天运》篇是发明道之自然,而体道者泯其迹象,行道者合乎时宜。篇首即提出天不停地在运转吗?地是静止不动的吗?以疑问开篇,把古人在苍苍茫茫之中感受到的无形力量全盘托出,这种无形的力量奥妙无穷地运转,任何人为的力量都无法改变。这个运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日月星辰,天地万物都在运转,其运转的规律就是“道”。循道运转而生万物,万物适性生长,自由自在,和谐相处,世界就大同。大同世界只有循道而生,万物各得其所。可是儒家仁义不遵天道,泥古不化,死守僵死的教条教化世人,其结果说教是死的,世事是活的,大自然不停运转,而儒家仁义不知顺道而为,不合时宜,到处碰壁,走投无路。“仁义”的招牌强加在自然纯真的人性上,使人性受累,行为受阻,只好人为造作,扭曲人性以适应“仁义”的规范,真性为仁义掩盖,自然本性得不到张扬。所谓“圣人”就是把仁义张扬得好的人,其实质是扰乱人心,悖道而行。仁义之心滋生的私欲私利,谋求的是贪心物欲,为了使欲望得到满足,而发动战争进行掠夺。在千百万人血流成河,尸骨堆山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文治武功,王道乐土。 大道不停地运转,其运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大自然面前是非常渺小的,倘若人为地夸大人的力量,强调人力的作用,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其结果是破坏大自然,破坏生态平衡,必将受到天谴,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天道运行,不舍昼夜,而儒家仁义津津乐道周公之礼,不知顺应潮流,拘泥古圣先贤之礼乐,必将走入死胡同。儒家仁义说教扰乱人心,大同之义不传,小康之世迭起。小康之世是建立在物质私有制基础上的,舍弃自然天性,而行私利互售,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其结果争斗不休,战乱四起,杀人越货,贪欲不足,尔虞我诈,人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天运之化,人与之化任重道远,载道以往,随顺天运,则大道至矣。大同世界将是人类理想的归宿,如此,人类就回家了。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