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玄门论道 > 经典阐释
 
 
读老札记天道篇之体道章第一

                                          文   高明见 
作者注:道德经原无分章。至汉初河上公注《老子章句》时,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各起章名,取其九九归真之意,并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此版本遂成定例,成为通行版本。除了流行的通行本外,还有众多的名称和版本流传于世。有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楚简本和汉帛本);有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通行本);此外还有过三篇、十九篇形式的;有不分章的;有分章的;分章的又有有章名的,有无章名的。分章的还有多种分法,如《河上公老子章句》所分八十一章,严君平《道德指归》所分七十二章,王弼旧本所分七十九章,魏源注《老子本义》则分为六十八章,上篇三十二,下篇三十六。后来还出现过五十五章本、六十四章本、八十一回本等其它古本。且今日流传的《道德经》存在着一些“乱简”、章与章之间内容不连贯、章节次序倒置、或此章中混入其他章字句等等现象,导致经文紊乱难于理解,给初学者造成极大的难度。兼之《道德经》为语录体文章,各章节独立成章,并没有太大的关联,这又给初学者在阅读的连贯性上带来了困难,在对《道德经》的全面理解上带来了困惑。
鉴于上述原因,山人对《道德经》八十一章进行了全面的考量和解读,根据经文的大致内容将其分门别类,划为九篇,曰:天道篇、道用篇、玄德篇、德用篇、柔弱篇、贵身篇、为政篇、安民篇、论兵篇。每篇九章,以象九九归一之数,各章章名,仍沿用河上公《老子章句》所取,未再作重新命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老子五千言之所以叫做《道德经》,顾名思义,即是阐述道和德的经典,西方人则称之为关于理智和美德的经书,所以老子又被称为道德家。道在甲骨文、古文中被写作“、、”等形状,从字形的演变、递进中我们不难发现,道从最初专门的人行之道已经逐渐转化为思想学术之道。那么,什么是老子之道呢?我们只能从老子的《道德经》中去寻求解答。道在经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短短五千余言中,道这个字竟然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是整部道德经的核心和基础,但这些道的意义却不尽相同。大致来说,老子的道有四层含义,她既是理,即道理、思想、精神;又是物,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既是自然法则,即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又是术,即方法、技艺。有时候,这几个概念又会不时地夹杂在一起,让人很难准确地说出它到底是理是物还是术,抑或是规律。实际上,这四层含义都是道的派生物,而不是道的真正含义。老子所谓的道,既是“理”,又是“物”;既是无,又是有;却又非理非物、非无非有。我们无论将老子的道说成唯心的还是唯物的,都会是错误的。这就好比我们作为一个人,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一样的道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道是心(理)物一元的混沌,是不可致诘的恍惚,是化生万物的根源,是完美和谐的整体。所以老子说她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首先肯定了道是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浑然而成,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根本物质。在时间上,道亘古长存,先于天地而存在;在空间上,道“大象无形”而又极其细微,并无形迹可寻。她就像气一样“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但她确实存在,她构成了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内。这个问题或许会令古人感到困惑、神秘、玄奥,如远在战国时代就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问庄子(《庄子·知北游》):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意思是说:东郭子问庄子:“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庄子说:“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曰:“必定得指出具体存在的地方才行。”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处在这样低下卑微的地方?”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说:“在大小便里。”东郭子听了后不再吭声。
面对着困惑不堪的东郭子,庄子告诉他,道是不脱离于物的,道与物之间是没有界限的。万物之中皆有道,没有道,万物就不会存在。比如现在去医院检查身体,要化验粪便和尿液,为什么呢?因为其中有道!它能告诉医生导致生病的病菌等东西。所以说,道不远人,人自远道,道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体内。
今天的人们凭借着现代化的科学仪器,明白了浩瀚无边的宇宙确实是“大象无形”的,也明白了从宇宙到万物都是由极小的分子、原子甚至是更小的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夸克等“无形”的微粒所构成的。今天的人们还知道,宇宙的开始是没有生命存在的,在偶然的条件下,经过自然界光、电、热等化学作用,没有生命的无机物演化成有生命的有机物,有机物又逐渐形成了简单的生命体,最终经过物竞天择的自然进化,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并产生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1953年5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的学生米勒和他的导师尤里做了一个重要的试验,他们用水、甲烷、氨气和氢气混合在一起,装在一个特制的玻璃容器中加热,并用电极向加热产生的气体放电,气体冷却后又变成水重新流回到容器中。经过一个星期连续不断的加热、放电处理后,奇迹出现了,在容器的底部出现了构成生命所必需的九种氨基酸以及糖、脂肪等成分。这个实验成功的模拟了大自然产生生命的条件和过程。对这个过程,老子仅仅用了“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十二个字来描述。即万物的开始是由道来产生的,万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德来完成的,万物呈现出千姿百态,并在适宜的环境里生长繁衍。如此简单,如此明了,我们不能不纳闷,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是怎么知道这一切的?他还是个人吗?答案只有一个,他是在修炼之中体悟到的,他的智慧已使他成为非凡的圣人。
老子在修炼中发现了这个道,他意识到古代关于天生万物的说法是不对的,只有这个微小而又充满宇宙的道才是天地万物真正的本原。这个伟大的发现,可能使心如静水的老子也感到了莫名的兴奋,他开始煞费苦心的盘算着为这种物质起一个合适的名字。他充满宇宙,无所不在,就叫做“大”吧!他生机活泼,周行不殆,并以此操纵着引导着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发展变化,像是一条路,那就叫做“道”吧!
老子说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又说:“反者道之动”。周行就是循环往复,循环往返就是反,这是道的运行轨迹,是自然而然的。他没有生命,却生机无限,能生化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他没有思想和意志,却操纵着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逃脱不了这一铁律。世间事物无不是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有强就有弱,能够超出于这一铁律限制的只有道,道才是永恒不变的。老子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守静致虚的内省观察体悟到这个规律,把他叫做“常”。常是宇宙间永恒的法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循环运动的规律;二是指对立转化的规律,即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知常的人就是体悟了大道的圣人,他掌握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也懂得如何运用这一规律反其道而为之,从而逆天而行,尽最大可能的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是道教提倡的“我命由我,不属天地”。
与天争寿,并不是要违反道的规律,达到长生不死,而是尽最大可能的尽其天年。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中说:
“凡人有三寿,应三气,太阳太阴中和之命也。上寿一百二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我们抛开其中的道教术语,看一看所说的人的寿命的情况,是不是很接近科学?现代医学证明,人的自然寿命应当在120—150年左右,可是又有几人能活到这个岁数呢?上寿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年,是老天允许给你的寿限。可是,由于人们不懂得如何运用道的规律去生活、去养生,被利锁名缰、声色犬马等种种物欲耗尽了大部分精力。古代受医疗、生活等条件的限制,人的寿命普遍低于现代人,“人活七十古来稀”。现代人虽寿命有所增加,但能活过天年的又有多少?而真正的修道有成之士却可以远远超过这个寿限。
掌握了常道的人就是掌握了天地生杀之机的圣人,成为生命的自主者和生活的智者、强者,他可以做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阴符经》)”,能够“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能够使“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阴符经》)”。就是说视天下大事如观掌中之纹一样清晰,操纵万事万物就像调动自身器官一样自如。而不知常的人不明白或者不相信循环往复、物极必反的道理,做不到顺道而为,做不到适可而止,一味的求全求满,或贪得无厌,或有为妄作,或强横霸道,或恃才傲物……最终的结果是“不道早已”,生命上得不到保证,事业上也不会成功。道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术,术就是方法技艺。老子曰:“朴散则为器”,所谓“朴”,即形而上之道;所谓“器”,即形而下之物,也就是具体的事物,此指术。《道德经》中的术主要包括养身和治国两大内容。其实道在古代就含有术的意思,道就是术,术就是道。任何技艺都有一个道,练内功有练内功之道,练拳有练拳之道,琴棋书画都有道,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道,谁掌握了这个道,技艺就会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寓道于术,术以载道,术道合一”是道教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现代的人们往往抛开道的本体性和完整性,而以所谓的现代科学的方法去判断道教的方术是否科学,这种做法本身就是片面地和不科学的。在《道德经》中,大部分的篇幅是用来阐述道术的,也可以说,术是《道德经》中的主要内容,因为无论是本体之道还是规律之道,都是无形无相,无为无言的,他们归根结底都要折射到人类的现实生活当中,以此来显示道的功用和实有,这个术,我们把他称作“生活之道”或“人之道”。
不管是本体的道,规律的道,还是技艺的道,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形成了一种思想、升华为一种精神,这就是道之理,道首先是一种理。关于什么是道,距离老子生存年月最近、第一个为老子作注的是韩非子,他在《解老》中说:
“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一致、相合)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丘处机也说:“道者,理也。我存其理而已。”
道的思想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人的理念、理性、理智、良知。所谓修道者,修心而已;所谓悟道者,悟其理而已。
可道,非常道:所谓“道”,有天之道,有人之道。天之道,就是老子所说的“常道”,为宇宙之本体、自然之规律、万化之根源。这个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绳绳不可名”,“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她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而人们对道的理解、把握和认知所获得的知识,永远是不完整的、是片面的,所以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汉代河上公认为这个道是“自然长生之道”,只能体悟,无法言传。
人之道,就是天道在人世间的反映,是关于修身治国、教化黎庶、伦理道德的学问,河上公谓其“经术政教之道”,这个道,是可以言传、宣扬的。
如果要问我,到底什么是道?我确实无法回答,因为大道是一个整体,也因为“大道无形”。我会反问,心是什么样子的?当然,我所谓的“心”是思维、认知的心,不是生理的“心”。心在本质上是虚无的,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他无形无相、无色无味、无边畔大小、无方圆长短、无青黄黑白、亦无是非善恶,但你能说心是不存在的吗?当然不能。心如此,道亦如此。故《庄子·知北游》中说:
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于是泰清中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意思是说:泰清向无穷请教:“你知道吗?”无穷回答:“我不知。”又问无为。无为回答说:“我知道。”泰清又问:“你知道,道也有定数吗?”无为说:“有。”泰清说:“道的定数怎么样呢?”无为说:“我知道道可以处于尊贵,也可以处于卑贱,可以聚合,也可以离散,这就是我所了解的道的名数。”
泰清用上述谈话去请教无始,说:“像这样,那么无穷的不知晓和无为的知晓,谁对谁错呢?”无始说:“不知的是深奥,知道的是浮浅;不知的已经深入其内,知道的却不过是皮毛而已。”于是泰清仰头叹息,说:“不知就是真正的知啊!知就是真正的不知啊!有谁懂得那不知的知呢?”
无始回答说:“道不可能听到,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能看见,看见了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传,言传的就不是道。要懂得形成有形之物的东西正是无形的道啊!因此大道不可以称述。”
在上述寓言中,庄子虚构了四个人物,其中的无始和无穷所言的大道指的是常道,即道的本原;无为所言的道,只不过是道的表象而已。
名:指的是道和宇宙间万物的名字。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可见常道本无名。不但道原本就没有名字,天下万物本来也都是没有名字的。万物名称的产生,是人类人为的区分万物的结果,是后天的。
可名,非常名 :可名之“名”,作称谓、称述讲。
意思是说,道和万物的名字只是人们对他们的称述,并不是他们本来的名字,他们原本是无名的。
无名天地之始:无,是老子对道的状态的一种描述。老子说道是:“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又说道是“惟恍惟惚”的,换言之,即虚无自然的“混沌”。“混沌”是天、地、神、人、物没有分开之前的初始状态,这种状态犹如虚空(即无)。这种先于天地而存在,可以为万物之母的似有似无的“混沌”,却是天地的本源,也就是无名之道。河上公认为,“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这个“始”,是形而上之道,含有理的成分。
有名万物之母:有,是老子对道的另一种状态的描述。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这些描述可以知道,从道到万物,是经历了由无到有、再到万物的递进演化过程的。所以把这个有,作为万物的母体。河上公认为“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这个“母”,是形而下之道,含有物的成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妙:河上公认为“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也就是说,人能够无欲清静,才能体悟到道的精要之处。王弼也认为“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於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虛,可以观其始物之妙。”这个妙,即常道、天之道、河上公所谓自然长生之道,为大道之本源、万物之至理。故而,无欲观妙乃是体悟大道至理的方法。 
徼:河上公认为“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王弼也认为“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这个徼,指道之所归,是道生成了万事万物,又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状态,指非常道、人之道、河上公所谓经术政教之道。故而,有欲观徼乃是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以及关于治国修身的学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指的是始和母、无名和有名。虽然叫法不同,却都是对大道的描述,都是出自于道,都是非常玄妙的东西。拿我们自身来做比喻的话,无好比是我们的精神、思维,有好比是我们的肉体、功用,二者是不可分的。
玄:在甲骨文、篆文中写作“”,其意为幽深,其色为黑红,其字体形态像一只密封的葫芦。我们今天常说“不知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大概也是从这个字来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处的玄指的是道既是理、又是物,既是无、又是有,非常的玄妙深奥;又玄指的是道既非理、又非物,既非无、又非有,更加的深奥难穷。道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物一元、理物一体的特殊存在,正是由于她的存在,才生成了天地万物,成为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故谓之众妙之门。
大意:道是可以言传的,但可以言传的道并不是混沌虚无的常道,因为常道本无形迹可言。 “道”这个名字也可以勉强作为对她的称述,但并不是她的常名,因为常道本是无名的。无名之道是天地的本源;有名之道是万物的母体。所以,要体悟大道的精妙,就必须用先天的清静无欲之心;要观察大道的归终,就要用后天的智识欲念之心。始和母、无名和有名,虽然名号不同,却都同出自于道,都是非常玄妙的东西。这个理物一元的玄妙的大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札记:本章为《道德经》第一章,总言大道,素称“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是《道德经》中最难于理解、歧义最多的一章。其实,我们只要先看明白了经中对道的全部描述,就可以明白的理解这一章的意思了。老子之所以说道不可言,就是因为我们做不到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去把握大道,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智慧,只能片面的来理解,这当然会错误百出。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却习惯于用唯心或唯物来定义她,或说她是宇宙本原,或说她是自然规律,这些都是片面的。甚至于武断的将她说成是“君王南面之术”、“兵书”、“谋略之道”、“治国之道”、“养生之道”等等,这更是等而下之的,当然都是不正确和不全面的。
任何关于“道是什么”或“什么是道”的问与答,其实都是愚不可及的。纵观整部《道德经》,我们会发现老子从来没有给道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他只是不厌其烦的在尽量的描述这个道。老子一再将道说成是“一”,如“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如“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如“昔之得一者”等等,就是要告诉我们,道本身是无法用一个定义来说明白的,更不可以将道分解开来理解。就像我们对“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都会是不可能的,何况是万物根源的大道。这个“一”,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是思想精神、血肉之躯和社会功能的综合,拥有各种器官和不同的功用,一切综合起来才是一个真实的人。绝非我们在字典上查到的“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那样简单,倘若用这个解释来定义人的话,其实有很多动物都符合“人”这个标准,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
在老子之前,人们不知道还有这个“道”的存在,在人们的眼里,天就是最大的了,就是“一”了,也就是生养万物的根源了。人们也清楚地看到,一切生命都来自于水,而水却又是从天而降的,水就成了天生万物的中介,故曰“天一生水”。然而,天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天也不会是凭空产生的呀?这又是哲学上的一个难题。老子解决了这个难题,因为他发现了“道”。
道是道家道教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了她,道家道教都将无所依附;对于中国的哲学来说,道也是一种基础性的东西,如果没有了她,中国的整个哲学体系将会无从建构。无论是对于古代的人还是对于现代的人来说,道都是一个神秘的、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存在。正是因为她的神秘莫测和不可捉摸,才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所误解,将一个完整无缺的大道分解得支离破碎,各取所需、各求所用,诚如明代大儒宋濂在《诸子辨》中所言:
“聃书所言,大抵敛守退藏,不为物先,而一返于自然。由其所该者甚广,故后世多尊之行之。“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家祖之。“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神仙家祖之。“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兵家祖之。“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庄、列祖之。“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申、韩祖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张良祖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曹参祖之。聃亦豪杰士哉!伤其本之未正,而末流之弊,至贻士君子有“虚玄长而晋室乱”之言。虽聃立言之时,亦不自知其祸若斯之惨也。呜呼!此姑置之。道家宗黄老,黄帝书已不传,而老聃亦仅有此五千言。为其徒者,乃弃而不习。”
甚至于:“米巫祭酒之流,犹自号诸人曰‘吾盖道家!吾盖道家!’云。”
宋濂为儒家人士,虽对道家无甚好感,但他对于以上的评价,称得上是客观公正、一针见血。
而实际上,“至道不繁”、简单与自然才是“道”的真正含义,所以老子感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人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所以自古及今才会有如此多“大笑之”的下士。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人们都各有所见、莫衷一是。其实,《道德经》全篇几乎都是对道的阐释,所以,我认为要想正确把握道的真正意义,就应该从老子本人的叙述中去寻求答案,以老解老,才是最正确的.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